比特派app官方下载链接安装|ethernet接入方式是什么意思
比特派app官方下载链接安装|ethernet接入方式是什么意思
以太网(Ethernet) - 知乎
以太网(Ethernet)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查看全部内容关注话题管理分享百科讨论精华视频等待回答详细内容以太网(英语: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控制的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访问/碰撞侦测)的总线技术。概述:1990年代的以太网网卡或叫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以太网适配器)。这张卡可以支持基于同轴电缆的10BASE2 (BNC连接器,左)和基于双绞线的10BASE-T(RJ-45,右)。以太网实现了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每个节点必须获取电缆或者信道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以太(E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假设的电磁辐射媒体——光以太。 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MAC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节点能互相鉴别。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计算机主板。以太网通讯具有自相关性的特点,这对于电信通讯工程十分重要。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技术规定了多台电脑共享一个通道的方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net,它使用无线电波为载体。这个方法要比令牌环网或者主控制网简单。当某台电脑要发送信息时,在以下行动与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开始 - 如果线路空闲,则启动传输,否则跳转到第4步。发送 - 如果检测到冲突,继续发送数据直到达到最小回报时间(min echo receive interval)以确保所有其他转发器和终端检测到冲突,而后跳转到第4步。成功传输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成功,退出传输模式。线路繁忙 - 持续等待直到线路空闲。线路空闲 - 在尚未达到最大尝试次数之前,每隔一段随机时间转到第1步重新尝试。超过最大尝试传输次数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失败,退出传输模式。就像在没有主持人的座谈会中,所有的参加者都通过一个共同的介质(空气)来相互交谈。每个参加者在讲话前,都礼貌地等待别人把话讲完。如果两个客人同时开始讲话,那么他们都停下来,分别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再开始讲话。这时,如果两个参加者等待的时间不同,冲突就不会出现。如果传输失败超过一次,将延迟指数增长时间后再次尝试。延迟的时间通过截断二进制指数后移(英语:Exponential_backoff)(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算法来实现。最初的以太网是采用同轴电缆来连接各个设备的。电脑通过一个叫做附加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一条简单网路线对于一个小型网络来说很可靠,而对于大型网络来说,某处线路的故障或某个连接器的故障,都会造成以太网某个或多个网段的不稳定。因为所有的通信信号都在共享线路上传输,即使信息只是想发给其中的一个终端(destination),却会使用广播的形式,发送给线路上的所有电脑。在正常情况下,网络接口卡会滤掉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信息,接收到目标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时才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除非网卡处于混杂模式(Promiscuous mode)。这种“一个说,大家听”的特质是共享介质以太网在安全上的弱点,因为以太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以选择是否监听线路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共享电缆也意味着共享带宽,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以太网的速度可能会非常慢,比如电源故障之后,当所有的网络终端都重新启动时。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中,以太网集线器(Ethernet Hub)的出现使得网络更加可靠,接线更加方便。因为信号的衰减和延时,根据不同的介质以太网段有距离限制。例如,10BASE5同轴电缆最长距离500米 (1,640英尺)。最大距离可以通过以太网中继器实现,中继器可以把电缆中的信号放大再传送到下一段。中继器最多连接5个网段,但是只能有4个设备(即一个网段最多可以接4个中继器)。这可以减轻因为电缆断裂造成的问题:当一段同轴电缆断开,所有这个段上的设备就无法通讯,中继器可以保证其他网段正常工作。类似于其他的高速总线,以太网网段必须在两头以电阻器作为终端。对于同轴电缆,电缆两头的终端必须接上被称作“终端器”的50欧姆的电阻和散热器,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发生类似电缆断掉的情况:总线上的AC信号当到达终端时将被反射,而不能消散。被反射的信号将被认为是冲突,从而使通信无法继续。中继器可以将连在其上的两个网段进行电气隔离,增强和同步信号。大多数中继器都有被称作“自动隔离”的功能,可以把有太多冲突或是冲突持续时间太长的网段隔离开来,这样其他的网段不会受到损坏部分的影响。中继器在检测到冲突消失后可以恢复网段的连接。随着应用的拓展,人们逐渐发现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最为有效,于是设备厂商们开始研制有多个端口的中继器。多端口中继器就是众所周知的集线器(Hub)。集线器可以连接到其他的集线器或者同轴网络。第一个集线器被认为是“多端口收发器”或者叫做“fanouts”。最著名的例子是DEC的DELNI,它可以使许多台具有AUI连接器的主机共享一个收发器。集线器也导致了不使用同轴电缆的小型独立以太网网段的出现。像DEC和SynOptics这样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曾经出售过用于连接许多10BASE-2细同轴线网段的集线器。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pair cables , UTP)最先应用在星型局域网中,之后也在10BASE-T中应用,最后取代了同轴电缆成为以太网的标准。这项改进之后,RJ45电话接口代替了AUI成为电脑和集线器的标准线路,非屏蔽3类双绞线/5类双绞线成为标准载体。集线器的应用使某条电缆或某个设备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提高了以太网的可靠性。双绞线以太网把每一个网段点对点地连起来,这样终端就可以做成一个标准的硬件,解决了以太网的终端问题。采用集线器组网的以太网尽管在物理上是星型结构,但在逻辑上仍然是总线型的,半双工的通信方式采用CSMA/CD的冲突检测方法,集线器对于减少数据包冲突的作用很小。每一个数据包都被发送到集线器的每一个端口,所以带宽和安全问题仍没有解决。集线器的总传输量受到单个连接速度的限制(10或100 Mbit/s),这还是考虑在前同步码、传输间隔、标头、档尾和封装上都是最小花费的情况。当网络负载过重时,冲突也常常会降低传输量。最坏的情况是,当许多用长电缆组成的主机传送很多非常短的帧(frame)时,可能因冲突过多导致网络的负载在仅50%左右程度就满载。为了在冲突严重降低传输量之前尽量提高网络的负载,通常会先做一些设定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桥接和交换:尽管中继器在某些方面分隔了以太网网段,使得电缆断线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但它向所有的以太网设备转发所有的数据。这严重限制了同一个以太网网络上可以相互通信的机器数量。为了减轻这个问题,桥接方法被采用,在工作在物理层的中继器之基础上,桥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网桥时,只有格式完整的数据包才能从一个网段进入另一个网段;冲突和数据包错误则都被隔离。通过记录分析网络上设备的MAC地址,网桥可以判断它们都在什么位置,这样它就不会向非目标设备所在的网段传递数据包。像生成树协议这样的控制机制可以协调多个交换机共同工作。早期的网桥要检测每一个数据包,因此当同时处理多个端口的时候,数据转发比Hub(中继器)来得慢。1989年网络公司Kalpana发明了EtherSwitch,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把桥接功能用硬件实现,这样就能保证转发数据速率达到线速。大多数现代以太网用以太网交换机代替Hub。尽管布线方式和Hub以太网相同,但交换式以太网比共享介质以太网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例如更大的带宽和更好的异常结果隔离设备。交换网络典型的使用星型拓扑,虽然设备在半双工模式下运作时仍是共享介质的多节点网,但10BASE-T和以后的标准皆为全双工以太网,不再是共享介质系统。交换机启动后,一开始也和Hub一样,转发所有数据到所有端口。接下来,当它记录了每个端口的地址以后,他就只把非广播数据发送给特定的目的端口。因此线速以太网交换可以在任何端口对之间实现,所有端口对之间的通讯互不干扰。因为数据包一般只是发送到他的目的端口,所以交换式以太网上的流量要略微小于共享介质式以太网。然而,交换式以太网仍然是不安全的网络技术,因为它很容易因为ARP欺骗或者MAC满溢而瘫痪,同时网络管理员也可以利用监控功能抓取网络数据包。当只有简单设备(除Hub之外的设备)连接交换机端口时,整个网络可能处于全双工模式。如果一个网段只有2个设备,那么冲突探测也不需要了,两个设备可以随时收发数据。这时总带宽是链路的2倍,虽然双方的带宽相同,但没有发生冲突就意味着几乎能利用到100%的带宽。交换机端口和所连接的设备必须使用相同的双工设置。多数100BASE-TX和1000BASE-T设备支持自动协商特性,即这些设备通过信号来协调要使用的速率和双工设置。然而,如果自动协商功能被关闭或者设备不支持,则双工设置必须通过自动检测进行设置或在交换机端口和设备上都进行手工设置以避免双工错配——这是以太网问题的一种常见原因(设备被设置为半双工会报告迟发冲突,而设备被设为全双工则会报告runt)。许多较低层级的交换机没有手工进行速率和双工设置的能力,因此端口总是会尝试进行自动协商。当启用了自动协商但不成功时(例如其他设备不支持),自动协商会将端口设置为半双工。速率是可以自动感测的,因此将一个10BASE-T设备连接到一个启用了自动协商的10/100交换端口上时将可以成功地创建一个半双工的10BASE-T连接。但是将一个配置为全双工100Mb工作的设备连接到一个配置为自动协商的交换端口时(反之亦然)则会导致双工错配。即使电缆两端都设置成自动速率和双工模式协商,错误猜测还是经常发生而退到10Mbps模式。因此,如果性能差于预期,应该查看一下是否有计算机设置成10Mbps模式了,如果已知另一端配置为100Mbit,则可以手动强制设置成正确模式。.当两个节点试图用超过电缆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例如在3类线上使用100Mbps或者3类/5类线使用1000Mbps)通信时就会发生问题。不像ADSL或者传统的拨号Modem通过详细的方法检测链路的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以太网节点只是简单的选择两端支持的最高速率而不管中间线路,因此如果速率过高就会导致链路失效。解决方案为强制通讯端降低到电缆支持的速率。以太网类型:除了以上提到的不同帧类型以外,各类以太网的差别仅在速率和配线。因此,同样的网络协议栈软件可以在大多数以太网上执行。以下的章节简要综述了不同的正式以太网类型。除了这些正式的标准以外,许多厂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为了支持更长距离的光纤传输,而制定了一些专用的标准。很多以太网卡和交换设备都支持多速率,设备之间通过自动协商设置最佳的连接速度和双工方式。如果协商失败,多速率设备就会探测另一方使用的速率但是默认为半双工方式。10/100以太网端口支持10BASE-T和100BASE-TX。10/100/1000支持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部分以太网类型局域网(英语: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连接住宅、学校、实验室、大学校园或办公大楼等有限区域内计算机的计算机网络 。相比之下,广域网(WAN)不仅覆盖较大的地理距离,而且还通常涉及固接专线和对于互联网的链接。 相比来说互联网则更为广阔,是连接全球商业和个人电脑的系统。在历经使用了链式局域网(英语:ARCNET)、令牌环与AppleTalk技术后,以太网和Wi-Fi(无线网络连接)是现今局域网最常用的两项技术。机理: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又称内网。指覆盖局部区域(如办公室或楼层)的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覆盖的区域(距离)不同,其他的网络类型还包括个人网、城域网、广域网等。早期的局域网网络技术都是各不同厂家所专有,互不兼容。后来,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推动了局域网技术的标准化,由此产生了IEEE 802系列标准。这使得在建设局域网时可以选用不同厂家的设备,并能保证其兼容性。这一系列标准覆盖了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等多种传输介质和组网方式,并包括网络测试和管理的内容。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一系列标准仍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以太网(IEEE 802.3标准)是最常用的局域网组网方式。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在没有中继的情况下,最远可以覆盖200米的范围。最普及的以太网类型数据传输速率为100Mb/s,更新的标准则支持1000Mb/s和10Gb/s的速率。其他主要的局域网类型有令牌环和FDDI(光纤分布数字接口,IEEE 802.8)。令牌环网络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但是网络结构不能很容易的改变。FDDI采用光纤传输,网络带宽大,适于用作连接多个局域网的骨干网。近两年来,随着802.11标准的制定,无线局域网的应用大为普及。这一标准采用2.4GHz 和5.8GHz 的频段,数据传输速度最高可以达到300Mbps和866Mbps。局域网标准定义了传输介质、编码和介质访问等底层(一二层)功能。要使数据通过复杂的网络结构传输到达目的地,还需要具有寻址、路由和流量控制等功能的网络协议的支持。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是最普遍使用的局域网网络协议。它也是互联网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其他常用的局域网协议包括,IPX、AppleTalk等。在无线 LAN 中,用户可以在覆盖区域内不受限制地移动。无线网络因其易于安装而在住宅和小型企业中流行起来。大多数无线局域网都使用 Wi-Fi,因为它内置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中。客人通常可以通过热点服务上网。网络拨接互联网(英语:Internet)是指20世纪末期兴起电脑网络与电脑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系统。这些网络以一些标准的网络协议相连。它是由从地方到全球范围内几百万个私人、学术界、企业和政府的网络所构成,通过电子、无线和光纤网络技术等等一系列广泛的技术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承载范围广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比方说相互关系的超文本文件,还有万维网(WWW)的应用、电子邮件、通话,以及文件共享服务。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目的是创建容错与电脑网络的通信。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最初在1980年代作为区域学术和军事网络连接的骨干。1980年代,NSFNET(英语:NSFNET)成为新的骨干而得到资助,以及其他商业化扩展得到了私人资助,这导致了全世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许多不同网络的合并结成更大的网络。到1990年代初,商业网络和企业之间的连接标志着向现代互联网的过渡。尽管互联网在1980年代只被学术界广泛使用,但商业化的服务和技术,令其极快的融入了现代每个人的生活。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互联网是指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就叫互联网,指利用TCP/IP通讯协定所创建的各种网络,是国际上最大的互联网,也称“国际互联网”。万维网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问。在此定义下,万维网是互联网的一项服务。不过多数民众并不区分两者,常常混用。连接技术:任何需要使用互联网的计算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互联网接入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宽由最初的14.4Kbps发展到目前的100Mbps甚至1Gbps带宽,接入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电话拨号方式,发展成现在多样的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接入终端也开始朝向移动设备发展。并且更新更快的接入方式仍在继续地被研究和开发。架构:最顶层的是一些应用层协议,这些协议定义了一些用于通用应用的数据报结构,包括FTP及HTTP等。中间层是UDP协议和TCP协议,它们用于控制数据流的传输。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协议,仅为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提供简单的接口。而TCP协议则具有高的可靠性,通过为数据报加入额外信息,并提供重发机制,它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包、没有冗余包以及保证数据包的顺序。对于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应用,可以选择TCP协议;而相反,对于性能优先考虑的应用如流媒体等,则可以选择UDP协议。最底层的是互联网协议,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这一协议定义了数据包在网际传送时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这一版本中用32位定义IP地址,尽管地址总数达到43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今全球网络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应运而生。在IPv6版本中,IP地址共有128位,“几乎可以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v6地址”。IPv6目前并没有普及,许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不支持IPv6协议的连接。但是,可以预见,将来在IPv6的帮助下,任何家用电器都有可能连入互联网。互联网承载着众多应用程序和服务,包括万维网、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移动应用程序、多人电子游戏、互联网通话、文件分享和流媒体服务等。提供这些服务的大多数服务器托管于数据中心,并且通过高性能的内容分发网络访问。万维网(英语:World Wide Web)亦作WWW、Web、全球广域网,是一个透过互联网访问的,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信息系统。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于1989年发明了万维网。1990年他在瑞士CERN的工作期间编写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网页浏览器于1991年1月向其他研究机构发行,并于同年8月向公众开放。罗伯特·卡里奥设计的Web图标万维网是信息时代发展的核心,也是数十亿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交互的主要工具。网页主要是文本文件格式化和超文本置标语言(HTML)。除了格式化文字之外,网页还可能包含图片、视频、声音和软件组件,这些组件会在用户的网页浏览器中呈现为多媒体内容的连贯页面。万维网并不等同互联网,万维网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参考文献: Wendell Odom. CCENT/CCNA ICND1 100-105 Official Cert Guide. Cisco Press. 2016: 43页. ISBN 978-1-58720-580-4.Internet协议观念与实现ISBN 9577177069Internet协议观念与实现ISBN 9577177069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2 p.109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6 p.111网络化生存,乔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ISBN 978-7-5074-0930-7Richard J. Smith, Mark Gibbs, Paul McFedries 著,毛伟、张文涛 译,Internet漫游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 ISBN 978-7-115-06663-3世界是平的,汤马斯·佛里曼 著,2005年出版. ISBN 978-986-80180-9-9内容采用CC BY-SA 3.0授权。浏览量2690 万讨论量9728 帮助中心知乎隐私保护指引申请开通机构号联系我们 举报中心涉未成年举报网络谣言举报涉企侵权举报更多 关于知乎下载知乎知乎招聘知乎指南知乎协议更多京 ICP 证 110745 号 · 京 ICP 备 13052560 号 - 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88 号 · 京网文[2022]2674-081 号 ·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334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591号 · 服务热线:400-919-0001 · Investor Relations · © 2024 知乎 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举报邮箱:jubao@zhihu.
什么是「以太网」,和局域网,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 - 知乎
什么是「以太网」,和局域网,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知乎话题的提问互联网知识库网络安全局域网以太网(Ethernet)什么是「以太网」,和局域网,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关注者35被浏览119,717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4添加评论分享15 个回答默认排序华为云开发者联盟已认证账号 关注以太网是现实世界中最普遍的一种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它和局域网和互联网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我们现在来一起分别探讨与深入研究一下它们各自的定义与它们之间的区别!一. 什么是以太网?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 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 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是局域网的一种)。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以太网有两类:第一类是经典以太网,第二类是交换式以太网,使用了一种称为交换机的设备连接不同的计算机。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技术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1.1. 以太网的分类标准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千兆(10Gbit/s)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最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它所使用的是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访问控制方法,通常把这种最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同轴电缆。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EE 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EEE 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快速以太网: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bs光缆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千兆以太网:千兆以太网技术作为最新的高速以太网技术,给用户带来了提高核心网络的有效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的最大优点是继承了传统以太技术价格便宜的优点。 千兆技术仍然是以太技术,它采用了与10M以太网相同的帧格式、帧结构、网络协议、全/半双工工作方式、流控模式以及布线系统。由于该技术不改变传统以太网的桌面应用、操作系统,因此可与10M或100M的以太网很好地配合工作。升级到千兆以太网不必改变网络应用程序、网管部件和网络操作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投资保护。二. 什么是局域网?局域网的英文全称是“Local Area Network”,缩写为“LAN”,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工作组内的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信服务等功能。局域网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工作组内的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信服务等功能。局域网是封闭型的,可以由办公室内的两台计算机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公司内的上千台计算机组成。局域网一般为一个部门或单位所有,建网、维护以及扩展等较容易,系统灵活性高。其主要特点是:覆盖的地理范围较小,只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范围内联,如一座或集中的建筑群内。使用专门铺设的传输介质进行联网,数据传输速率高(10Mb/s~10Gb/s)。通信延迟时间短,可靠性较高。局域网的类型很多,若按网络使用的传输介质分类,可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若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可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混合型等;若按传输介质所使用的访问控制方法分类,又可分为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网和无线局域网等。2.1.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局域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用传输介质互联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要实现互联,就需要以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就叫做拓扑结构。 目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结构、环形结构、树形结构和网状结构等形状。目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以下三大类:(1)星型结构(2)环型结构(3)总线型结构星型结构:优点:网络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和管理;2. 控制简单,便于建网;3. 网络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单个节点的故障只影响一个设备;4. 传输速度快,延迟小,误差低;5. 系统容易扩容。缺点:对中心节点的要求极高(包括中心节点的可靠性和冗余度);2. 如果中心节点出故障,可能造成大面积网络瘫痪;3. 中心节点负担过重,结构较复杂,容易出现瓶颈。4. 系统安全性较差,资源共享性能较差。环型结构:优点:各工作站地位相等;2. 系统中无信道选择问题;3. 网络数据传输不会出现冲突和堵塞现象。缺点:可靠性低,节点的故障将会引起全网的故障;2. 故障诊断困难;3. 不易重新配置网络;4. 当环中节点过多的时候,将会影响信息传输速率。总线型结构:优点:网络结构简单,可靠性高;2. 电缆长度短,易于布线和维护;3. 节点间响应速度快,共享资源能力强;4. 设备投入量少,成本低;5. 易于扩充,数据端用户入网灵活。缺点:故障诊断困难;2. 故障隔离困难,任何节点的故障都有可能导致全网问题;3. 实时性较差;4. 网络规模较大时,传输效率下降幅度大。三. 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Internet)是指20世纪末期兴起电脑网络与电脑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系统。这些网络以一些标准的网络协议相连。它是由从地方到全球范围内几百万个私人、学术界、企业和政府的网络所构成,通过电子、无线和光纤网络技术等等一系列广泛的技术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承载范围广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例如相互关系的超文本文件,还有万维网(WWW)的应用,电子邮件,通话,以及文件共享服务。20世纪末期兴起电脑网络与电脑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系统。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内部结构:互联网指的是通过TCP/IP协议族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的网络。TC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P是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TCP/IP协议族是一个网络通讯模型,是当前互联网通讯的基础架构。IP用来去识别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计算机要连接到一起相互通信,首先需要知道连接的目标计算机,而IP就能标识一台计算机。做一个类比,我们人跟人之间也需要建立连接才能交流,在一群人中说话,首先喊出一个人的名字,他就知道你在跟他说话了。IP就是计算机的名字。TCP是计算机之间控制传输信息的协议,同样的类比,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和方式。一个不会外语的中国人跟一个美国人交流是无效的,就跟好像一台计算机发送目标计算机无法识别的数据包。能够识别出网络上的计算机,同时也能以相互理解的方式进行通讯,这样计算机就可以连接到一起了。3.1. 数据是如何传输的?当一台计算机向另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时,计算机会按照互联网提前制定好的一系列协议规则把数据分段打包成信息包,然后给每一分组加上一个首部字节(可以理解为一个标识)。这些信息包通过网线经过路由器、交换机选择目的地址发送到另一台接收信息的计算机。数据传输类比于现实中的货物运输系统。一个仓库会把一批货物通过一定的规律分配给多个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这些汽车或者火车通过公路、铁路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在目的地再按照货物信息把货物分类卸车放到仓库中。当然不管是公路或者铁路都会经过一些立交桥或者其他过路车站。四. 以太网、局域网、互联网的区别我们根据上文的解释,可以得到下文理解:局域网是一个局部范围的计算机组。以太网可以看成是一种实现局域网通信的技术标准,是目前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局域网相对应的就是广域网。互联网可以看成是局域网、广域网等组成的一个最大的网络,它可以把世界上各个地方的网络都连接起来,个人、政府、学校、企业,只要你能想到的都包含在内。以太网可以用在局域网、广域网、也可以用在互联网上,因为简单易用,现在网络有以太网化的趋势。总结:互联网=通过路由协议联通的N个局域网。局域网=以太网+TCP/IP协议。以太网=基于广播(MAC寻址)和碰撞检测机制 CSMA/CD 的网络。参考资料局域网_百度百科 (http://baidu.com)本文分享自华为云社区《【云驻共创】什么是「以太网」,它和局域网,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作者:上进小菜猪。点击关注,第一时间了解华为云新鲜技术~编辑于 2023-07-28 09:06赞同 83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知乎用户9Yn7az 关注以太网(英语: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控制的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访问/碰撞侦测)的总线技术。概述:1990年代的以太网网卡或叫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以太网适配器)。这张卡可以支持基于同轴电缆的10BASE2 (BNC连接器,左)和基于双绞线的10BASE-T(RJ-45,右)。以太网实现了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每个节点必须获取电缆或者信道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以太(E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假设的电磁辐射媒体——光以太。 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MAC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节点能互相鉴别。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计算机主板。以太网通讯具有自相关性的特点,这对于电信通讯工程十分重要。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技术规定了多台电脑共享一个通道的方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net,它使用无线电波为载体。这个方法要比令牌环网或者主控制网简单。当某台电脑要发送信息时,在以下行动与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开始 - 如果线路空闲,则启动传输,否则跳转到第4步。发送 - 如果检测到冲突,继续发送数据直到达到最小回报时间(min echo receive interval)以确保所有其他转发器和终端检测到冲突,而后跳转到第4步。成功传输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成功,退出传输模式。线路繁忙 - 持续等待直到线路空闲。线路空闲 - 在尚未达到最大尝试次数之前,每隔一段随机时间转到第1步重新尝试。超过最大尝试传输次数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失败,退出传输模式。就像在没有主持人的座谈会中,所有的参加者都通过一个共同的介质(空气)来相互交谈。每个参加者在讲话前,都礼貌地等待别人把话讲完。如果两个客人同时开始讲话,那么他们都停下来,分别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再开始讲话。这时,如果两个参加者等待的时间不同,冲突就不会出现。如果传输失败超过一次,将延迟指数增长时间后再次尝试。延迟的时间通过截断二进制指数后移(英语:Exponential_backoff)(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算法来实现。最初的以太网是采用同轴电缆来连接各个设备的。电脑通过一个叫做附加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一条简单网路线对于一个小型网络来说很可靠,而对于大型网络来说,某处线路的故障或某个连接器的故障,都会造成以太网某个或多个网段的不稳定。因为所有的通信信号都在共享线路上传输,即使信息只是想发给其中的一个终端(destination),却会使用广播的形式,发送给线路上的所有电脑。在正常情况下,网络接口卡会滤掉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信息,接收到目标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时才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除非网卡处于混杂模式(Promiscuous mode)。这种“一个说,大家听”的特质是共享介质以太网在安全上的弱点,因为以太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以选择是否监听线路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共享电缆也意味着共享带宽,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以太网的速度可能会非常慢,比如电源故障之后,当所有的网络终端都重新启动时。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中,以太网集线器(Ethernet Hub)的出现使得网络更加可靠,接线更加方便。因为信号的衰减和延时,根据不同的介质以太网段有距离限制。例如,10BASE5同轴电缆最长距离500米 (1,640英尺)。最大距离可以通过以太网中继器实现,中继器可以把电缆中的信号放大再传送到下一段。中继器最多连接5个网段,但是只能有4个设备(即一个网段最多可以接4个中继器)。这可以减轻因为电缆断裂造成的问题:当一段同轴电缆断开,所有这个段上的设备就无法通讯,中继器可以保证其他网段正常工作。类似于其他的高速总线,以太网网段必须在两头以电阻器作为终端。对于同轴电缆,电缆两头的终端必须接上被称作“终端器”的50欧姆的电阻和散热器,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发生类似电缆断掉的情况:总线上的AC信号当到达终端时将被反射,而不能消散。被反射的信号将被认为是冲突,从而使通信无法继续。中继器可以将连在其上的两个网段进行电气隔离,增强和同步信号。大多数中继器都有被称作“自动隔离”的功能,可以把有太多冲突或是冲突持续时间太长的网段隔离开来,这样其他的网段不会受到损坏部分的影响。中继器在检测到冲突消失后可以恢复网段的连接。随着应用的拓展,人们逐渐发现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最为有效,于是设备厂商们开始研制有多个端口的中继器。多端口中继器就是众所周知的集线器(Hub)。集线器可以连接到其他的集线器或者同轴网络。第一个集线器被认为是“多端口收发器”或者叫做“fanouts”。最著名的例子是DEC的DELNI,它可以使许多台具有AUI连接器的主机共享一个收发器。集线器也导致了不使用同轴电缆的小型独立以太网网段的出现。像DEC和SynOptics这样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曾经出售过用于连接许多10BASE-2细同轴线网段的集线器。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pair cables , UTP)最先应用在星型局域网中,之后也在10BASE-T中应用,最后取代了同轴电缆成为以太网的标准。这项改进之后,RJ45电话接口代替了AUI成为电脑和集线器的标准线路,非屏蔽3类双绞线/5类双绞线成为标准载体。集线器的应用使某条电缆或某个设备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提高了以太网的可靠性。双绞线以太网把每一个网段点对点地连起来,这样终端就可以做成一个标准的硬件,解决了以太网的终端问题。采用集线器组网的以太网尽管在物理上是星型结构,但在逻辑上仍然是总线型的,半双工的通信方式采用CSMA/CD的冲突检测方法,集线器对于减少数据包冲突的作用很小。每一个数据包都被发送到集线器的每一个端口,所以带宽和安全问题仍没有解决。集线器的总传输量受到单个连接速度的限制(10或100 Mbit/s),这还是考虑在前同步码、传输间隔、标头、档尾和封装上都是最小花费的情况。当网络负载过重时,冲突也常常会降低传输量。最坏的情况是,当许多用长电缆组成的主机传送很多非常短的帧(frame)时,可能因冲突过多导致网络的负载在仅50%左右程度就满载。为了在冲突严重降低传输量之前尽量提高网络的负载,通常会先做一些设定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桥接和交换:尽管中继器在某些方面分隔了以太网网段,使得电缆断线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但它向所有的以太网设备转发所有的数据。这严重限制了同一个以太网网络上可以相互通信的机器数量。为了减轻这个问题,桥接方法被采用,在工作在物理层的中继器之基础上,桥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网桥时,只有格式完整的数据包才能从一个网段进入另一个网段;冲突和数据包错误则都被隔离。通过记录分析网络上设备的MAC地址,网桥可以判断它们都在什么位置,这样它就不会向非目标设备所在的网段传递数据包。像生成树协议这样的控制机制可以协调多个交换机共同工作。早期的网桥要检测每一个数据包,因此当同时处理多个端口的时候,数据转发比Hub(中继器)来得慢。1989年网络公司Kalpana发明了EtherSwitch,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把桥接功能用硬件实现,这样就能保证转发数据速率达到线速。大多数现代以太网用以太网交换机代替Hub。尽管布线方式和Hub以太网相同,但交换式以太网比共享介质以太网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例如更大的带宽和更好的异常结果隔离设备。交换网络典型的使用星型拓扑,虽然设备在半双工模式下运作时仍是共享介质的多节点网,但10BASE-T和以后的标准皆为全双工以太网,不再是共享介质系统。交换机启动后,一开始也和Hub一样,转发所有数据到所有端口。接下来,当它记录了每个端口的地址以后,他就只把非广播数据发送给特定的目的端口。因此线速以太网交换可以在任何端口对之间实现,所有端口对之间的通讯互不干扰。因为数据包一般只是发送到他的目的端口,所以交换式以太网上的流量要略微小于共享介质式以太网。然而,交换式以太网仍然是不安全的网络技术,因为它很容易因为ARP欺骗或者MAC满溢而瘫痪,同时网络管理员也可以利用监控功能抓取网络数据包。当只有简单设备(除Hub之外的设备)连接交换机端口时,整个网络可能处于全双工模式。如果一个网段只有2个设备,那么冲突探测也不需要了,两个设备可以随时收发数据。这时总带宽是链路的2倍,虽然双方的带宽相同,但没有发生冲突就意味着几乎能利用到100%的带宽。交换机端口和所连接的设备必须使用相同的双工设置。多数100BASE-TX和1000BASE-T设备支持自动协商特性,即这些设备通过信号来协调要使用的速率和双工设置。然而,如果自动协商功能被关闭或者设备不支持,则双工设置必须通过自动检测进行设置或在交换机端口和设备上都进行手工设置以避免双工错配——这是以太网问题的一种常见原因(设备被设置为半双工会报告迟发冲突,而设备被设为全双工则会报告runt)。许多较低层级的交换机没有手工进行速率和双工设置的能力,因此端口总是会尝试进行自动协商。当启用了自动协商但不成功时(例如其他设备不支持),自动协商会将端口设置为半双工。速率是可以自动感测的,因此将一个10BASE-T设备连接到一个启用了自动协商的10/100交换端口上时将可以成功地创建一个半双工的10BASE-T连接。但是将一个配置为全双工100Mb工作的设备连接到一个配置为自动协商的交换端口时(反之亦然)则会导致双工错配。即使电缆两端都设置成自动速率和双工模式协商,错误猜测还是经常发生而退到10Mbps模式。因此,如果性能差于预期,应该查看一下是否有计算机设置成10Mbps模式了,如果已知另一端配置为100Mbit,则可以手动强制设置成正确模式。.当两个节点试图用超过电缆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例如在3类线上使用100Mbps或者3类/5类线使用1000Mbps)通信时就会发生问题。不像ADSL或者传统的拨号Modem通过详细的方法检测链路的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以太网节点只是简单的选择两端支持的最高速率而不管中间线路,因此如果速率过高就会导致链路失效。解决方案为强制通讯端降低到电缆支持的速率。以太网类型:除了以上提到的不同帧类型以外,各类以太网的差别仅在速率和配线。因此,同样的网络协议栈软件可以在大多数以太网上执行。以下的章节简要综述了不同的正式以太网类型。除了这些正式的标准以外,许多厂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为了支持更长距离的光纤传输,而制定了一些专用的标准。很多以太网卡和交换设备都支持多速率,设备之间通过自动协商设置最佳的连接速度和双工方式。如果协商失败,多速率设备就会探测另一方使用的速率但是默认为半双工方式。10/100以太网端口支持10BASE-T和100BASE-TX。10/100/1000支持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部分以太网类型局域网(英语: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连接住宅、学校、实验室、大学校园或办公大楼等有限区域内计算机的计算机网络 。相比之下,广域网(WAN)不仅覆盖较大的地理距离,而且还通常涉及固接专线和对于互联网的链接。 相比来说互联网则更为广阔,是连接全球商业和个人电脑的系统。在历经使用了链式局域网(英语:ARCNET)、令牌环与AppleTalk技术后,以太网和Wi-Fi(无线网络连接)是现今局域网最常用的两项技术。机理: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又称内网。指覆盖局部区域(如办公室或楼层)的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覆盖的区域(距离)不同,其他的网络类型还包括个人网、城域网、广域网等。早期的局域网网络技术都是各不同厂家所专有,互不兼容。后来,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推动了局域网技术的标准化,由此产生了IEEE 802系列标准。这使得在建设局域网时可以选用不同厂家的设备,并能保证其兼容性。这一系列标准覆盖了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等多种传输介质和组网方式,并包括网络测试和管理的内容。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一系列标准仍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以太网(IEEE 802.3标准)是最常用的局域网组网方式。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在没有中继的情况下,最远可以覆盖200米的范围。最普及的以太网类型数据传输速率为100Mb/s,更新的标准则支持1000Mb/s和10Gb/s的速率。其他主要的局域网类型有令牌环和FDDI(光纤分布数字接口,IEEE 802.8)。令牌环网络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但是网络结构不能很容易的改变。FDDI采用光纤传输,网络带宽大,适于用作连接多个局域网的骨干网。近两年来,随着802.11标准的制定,无线局域网的应用大为普及。这一标准采用2.4GHz 和5.8GHz 的频段,数据传输速度最高可以达到300Mbps和866Mbps。局域网标准定义了传输介质、编码和介质访问等底层(一二层)功能。要使数据通过复杂的网络结构传输到达目的地,还需要具有寻址、路由和流量控制等功能的网络协议的支持。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是最普遍使用的局域网网络协议。它也是互联网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其他常用的局域网协议包括,IPX、AppleTalk等。在无线 LAN 中,用户可以在覆盖区域内不受限制地移动。无线网络因其易于安装而在住宅和小型企业中流行起来。大多数无线局域网都使用 Wi-Fi,因为它内置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中。客人通常可以通过热点服务上网。网络拨接互联网(英语:Internet)是指20世纪末期兴起电脑网络与电脑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系统。这些网络以一些标准的网络协议相连。它是由从地方到全球范围内几百万个私人、学术界、企业和政府的网络所构成,通过电子、无线和光纤网络技术等等一系列广泛的技术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承载范围广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比方说相互关系的超文本文件,还有万维网(WWW)的应用、电子邮件、通话,以及文件共享服务。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目的是创建容错与电脑网络的通信。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最初在1980年代作为区域学术和军事网络连接的骨干。1980年代,NSFNET(英语:NSFNET)成为新的骨干而得到资助,以及其他商业化扩展得到了私人资助,这导致了全世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许多不同网络的合并结成更大的网络。到1990年代初,商业网络和企业之间的连接标志着向现代互联网的过渡。尽管互联网在1980年代只被学术界广泛使用,但商业化的服务和技术,令其极快的融入了现代每个人的生活。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互联网是指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就叫互联网,指利用TCP/IP通讯协定所创建的各种网络,是国际上最大的互联网,也称“国际互联网”。万维网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问。在此定义下,万维网是互联网的一项服务。不过多数民众并不区分两者,常常混用。连接技术:任何需要使用互联网的计算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互联网接入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宽由最初的14.4Kbps发展到目前的100Mbps甚至1Gbps带宽,接入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电话拨号方式,发展成现在多样的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接入终端也开始朝向移动设备发展。并且更新更快的接入方式仍在继续地被研究和开发。架构:最顶层的是一些应用层协议,这些协议定义了一些用于通用应用的数据报结构,包括FTP及HTTP等。中间层是UDP协议和TCP协议,它们用于控制数据流的传输。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协议,仅为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提供简单的接口。而TCP协议则具有高的可靠性,通过为数据报加入额外信息,并提供重发机制,它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包、没有冗余包以及保证数据包的顺序。对于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应用,可以选择TCP协议;而相反,对于性能优先考虑的应用如流媒体等,则可以选择UDP协议。最底层的是互联网协议,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这一协议定义了数据包在网际传送时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这一版本中用32位定义IP地址,尽管地址总数达到43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今全球网络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应运而生。在IPv6版本中,IP地址共有128位,“几乎可以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v6地址”。IPv6目前并没有普及,许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不支持IPv6协议的连接。但是,可以预见,将来在IPv6的帮助下,任何家用电器都有可能连入互联网。互联网承载着众多应用程序和服务,包括万维网、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移动应用程序、多人电子游戏、互联网通话、文件分享和流媒体服务等。提供这些服务的大多数服务器托管于数据中心,并且通过高性能的内容分发网络访问。万维网(英语:World Wide Web)亦作WWW、Web、全球广域网,是一个透过互联网访问的,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信息系统。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于1989年发明了万维网。1990年他在瑞士CERN的工作期间编写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网页浏览器于1991年1月向其他研究机构发行,并于同年8月向公众开放。罗伯特·卡里奥设计的Web图标万维网是信息时代发展的核心,也是数十亿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交互的主要工具。网页主要是文本文件格式化和超文本置标语言(HTML)。除了格式化文字之外,网页还可能包含图片、视频、声音和软件组件,这些组件会在用户的网页浏览器中呈现为多媒体内容的连贯页面。万维网并不等同互联网,万维网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参考文献: Wendell Odom. CCENT/CCNA ICND1 100-105 Official Cert Guide. Cisco Press. 2016: 43页. ISBN 978-1-58720-580-4.Internet协议观念与实现ISBN 9577177069Internet协议观念与实现ISBN 9577177069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2 p.109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6 p.111网络化生存,乔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ISBN 978-7-5074-0930-7Richard J. Smith, Mark Gibbs, Paul McFedries 著,毛伟、张文涛 译,Internet漫游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 ISBN 978-7-115-06663-3世界是平的,汤马斯·佛里曼 著,2005年出版. ISBN 978-986-80180-9-9内容采用CC BY-SA 3.0授权。编辑于 2022-02-13 12:07赞同 7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首页
商城
注册
登录
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采购
地图更多
搜索答案
我要提问
百度知道>提示信息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返回首页
15秒以后自动返回
帮助
| 意见反馈
| 投诉举报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23】1034-029号 ©2024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以太网接口_百度百科
口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以太网接口播报讨论上传视频计算机术语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以太网( Ethernet )是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通讯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协议。而以太网接口就是网络数据连接的端口。中文名以太网接口外文名Ethernet Interface;定 义网络数据连接的接口标 准IEEE802.3标准分 类SC光纤接口、RJ-45接口等领 域计算机、微机技术等目录1定义2协议3类型定义播报编辑以太网( Ethernet )是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通讯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协议。以太网协议定义了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标准,从而将不同的计算机设备连接在一起。以太网( Ethernet )设备组网的基本元素有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光纤和普通网线以及以太网协议和通讯规则。以太网中网络数据连接的端口就是以太网接口。协议播报编辑以太网协议定义了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标准,从而将不同的计算机设备连接在一起,下面介绍一下以太网接口TCP/IP协议。TCP/IP协议栈组成:整个通信网络的任务,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块,即抽象成所谓的 ” 层” 。用于互联网的协议可以比照TCP/IP参考模型进行分类。TCP/IP协议栈起始于第三层协议IP(互联网协议) 。所有这些协议都在相应的RFC文档中讨论及标准化。重要的协议在相应的RFC文档中均标记了状态: “必须“ (required) ,“推荐“ (recommended) ,“可选“ (elective) 。其它的协议还可能有“ 试验“(experimental) 或“ 历史“(historic) 的状态。必须协议是指所有的TCP/IP应用都必须实现IP和ICMP。对于一个路由器(router) 而言,有这两个协议就可以运作了,虽然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路由器意义不大。实际的路由器一般还需要运行许多“推荐“使用的协议,以及一些其它的协议。ICMP 协议主要用于收集有关网络的信息查找错误等工作。推荐协议是指每一个应用层(TCP/IP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一般都会使用到两个传输层协议之一: 面向连接的TCP传输控制协议和无连接的包传输的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其它的一些推荐协议有:TELNET (Teletype over the Network, 网络电传) ,通过一个终端(terminal)登陆到网络(运行在TCP协议上)。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由名知义(运行在TCP协议上)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用来发送电子邮件(运行在TCP协议上) 。DNS (Domain Name Service,域名服务) ,用于完成地址查找,邮件转发等工作(运行在TCP和UDP协议上) 。ECHO (Echo Protocol, 回绕协议) ,用于查错及测量应答时间(运行在TCP和UDP协议上) 。NTP (Network Time Protocol,网络时间协议) ,用于网络同步(运行在UDP协议上)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用于网络信息的收集和网络管理。BOOTP (Boot Protocol,启动协议) ,应用于无盘设备(运行在UDP协议上)可选协议最常用的一些有:支撑万维网WWW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动态配置IP地址的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收邮件用的POP3 (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 邮局协议) ,用于加密安全登陆用的SSH (Secure Shell,用于替代安全性差的TELNET) ,用于动态解析以太网硬件地址的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1]。类型播报编辑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以太网接口类型。SC光纤接口SC光纤接口在100Base-TX以太网时代就已经得到了应用,因此当时称为100Base-FX(F是光纤单词fiber的缩写),不过当时由于性能并不比双绞线突出但是成本却较高,因此没有得到普及,业界大力推广千兆网络,SC光纤接口则重新受到重视。光纤接口类型很多,SC光纤接口主要用于局域网交换环境,在一些高性能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上提供了这种接口,它与RJ-45接口看上去很相似,不过SC接口显得更扁些,其明显区别还是里面的触片,如果是8条细的铜触片,则是RJ-45接口,如果是一根铜柱则是SC光纤接口 [2]。RJ-45接口这种接口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网络设备接口,俗称“水晶头”,专业术语为RJ-45连接器,属于双绞线以太网接口类型。RJ-45插头只能沿固定方向插入,设有一个塑料弹片与RJ-45插槽卡住以防止脱落。这种接口在10Base-T以太网、100Base-TX以太网、1000Base-TX以太网中都可以使用,传输介质都是双绞线,不过根据带宽的不同对介质也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1000Base-TX千兆以太网连接时,至少要使用超五类线,要保证稳定高速的话还要使用6类线 [2]。FDDI接口FDDI是成熟的LAN技术中传输速率最高的一种,具有定时令牌协议的特性,支持多种拓扑结构,传输媒体为光纤。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制定的在光缆上发送数字信号的一组协议。FDDI使用双环令牌,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0Mbps。CCDI是FDDI的一种变型,它采用双绞铜缆为传输介质,数据传输速率通常为 100Mbps。FDDI-2是FDDI的扩展协议,支持语音、视频及数据传输,是FDDI 的另一个变种,称为 FDDI 全双工技术(FFDT),它采用与 FDDI 相同的网络结构,但传输速率可以达到 200Mbps 。由于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具有容量大、传输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等多种优点,常用于城域网、校园环境的主干网、多建筑物网络分布的环境,于是FDDI接口在网络骨干交换机上比较常见,随着千兆的普及,一些高端的千兆交换机上也开始使用这种接口 [2]。AUI接口AUI接口专门用于连接粗同轴电缆,早期的网卡上有这样的接口与集线器、交换机相连组成网络,一般用不到了。AUI接口是一种“D”型15针接口,之前在令牌环网或总线型网络中使用,可以借助外接的收发转发器(AUI-to-RJ-45),实现与10Base-T以太网络的连接 [2]。BNC接口BNC是专门用于与细同轴电缆连接的接口,细同轴电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缆”,它最常见的应用是分离式显示信号接口,即采用红、绿、蓝和水平、垂直扫描频率分开输入显示器的接口,信号相互之间的干扰更小。BNC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于交换机,只有一些早期的RJ-45以太网交换机和集线器中还提供少数BNC接口 [2]。Console接口可进行网络管理的以太网交换机上一般都有一个“Console”端口,它是专门用于对交换机进行配置和管理的。通过Console端口连接并配置交换机,是配置和管理交换机必须经过的步骤。因为其他方式的配置往往需要借助于IP地址、域名或设备名称才可以实现,而新购买的交换机显然不可能内置有这些参数,所以Console端口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交换机管理和配置端口。不同类型的交换机Console端口所处的位置并不相同,有的位于前面板,而有的则位于后面板。通常是模块化交换机大多位于前面板,而固定配置交换机则大多位于后面板。在该端口的上方或侧方都会有类似“CONSOLE”字样的标识。除位置不同之外,Console端口的类型也有所不同,绝大多数交换机都采用RJ-45端口,但也有少数采用DB-9串口端口或DB-25串口端口。无论以太网交换机采用DB-9或DB-25串行接口,还是采用RJ-45接口,都需要通过专门的Console线连接至配置方计算机的串行口。与以太网交换机不同的Console端口相对应,Console线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串行线,即两端均为串行接口(两端均为母头),两端可以分别插入至计算机的串口和交换机的Console端口;另一种是两端均为RJ-45接头(RJ-45toRJ-45)的扁平线。由于扁平线两端均为RJ-45接口,无法直接与计算机串口进行连接,因此,还必须同时使用一个RJ-45toDB-9(或RJ-45to DB-25)的适配器。通常情况下,在交换机的包装箱中都会随机赠送这么一条Console线和相应的DB-9或DB-25适配器 [2]。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以太网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以太网播报讨论上传视频计算机局域网技术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技术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中文名以太网外文名ethernet定 义局域网的一种发 源xerox(施乐)创建时间1980目录1以太网简介2以太网起源3类型介绍4经典以太网5交换式以太网6相关技术7以太网交换机8存在的问题9车载以太网10工业以太网以太网简介播报编辑以太网是现实世界中最普遍的一种计算机网络。以太网有两类:第一类是经典以太网,第二类是交换式以太网,使用了一种称为交换机的设备连接不同的计算机。经典以太网是以太网的原始形式,运行速度从3~10 Mbps不等;而交换式以太网正是广泛应用的以太网,可运行在100、1000和10000Mbps那样的高速率,分别以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的形式呈现。 [1]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访问/碰撞侦测)的总线技术。以太网实现了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每个节点必须获取电缆或者信道的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以太(E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假设的电磁辐射媒体-光以太。后来的研究证明光以太不存在。) 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MAC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节点能互相鉴别。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计算机主板。以太网起源播报编辑以太网的故事始于ALOHA时期,确切的时间是在一个名叫Robert Metcalfe的学生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学士学位后,搬到河对岸的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在他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了Abramson的工作,他对此很感兴趣。从哈佛毕业之后,他决定前往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正式工作之前留在夏威夷度假,以便帮助Abramson工作。当他到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他看到那里的研究人员已经设计并建造出后来称为个人计算机的机器,但这些机器都是孤零零的;他便运用帮助Abramson工作获得的知识与同事David Boggs 设计并实现了第一个局域网。该局域网采用一个长的粗同轴电缆,以3Mbps速率运行。 [1]他们把这个系统命名为以太网,人们曾经认为通过它可以传播电磁辐射。 [1]类型介绍播报编辑早期的以太网兆比特以太网施乐以太网(Xerox Ethernet,又称“施乐以太网”)──是以太网的雏型。最初的2.94Mbit/s以太网仅在施乐公司里内部使用。而在1982年,Xerox与DEC及Intel组成DIX联盟,并共同发表了Ethernet Version 2(EV2)的规格,并将它投入商场市场,且被普遍使用。而EV2的网络就是受IEEE承认的10BASE5。10BROAD36──已经过时。一个早期的支持长距离以太网的标准。它在同轴电缆上使用,以一种类似线缆调制解调器系统的宽带调制技术。1BASE5──也称为星型局域网,速率是1Mbit/s。在商业上很失败,但同时也是双绞线的第一次使用。10Mbps以太网10BASE5(又称粗缆(Thick Ethernet)或黄色电缆)──最早实现10 Mbit/s以太网。早期IEEE标准,使用单根RG-11同轴电缆,最大距离为500米,并最多可以连接100台计算机的收发器,而缆线两端必须接上50欧姆的终端电阻。接收端透过所谓的“插入式分接头”插入电缆的内芯和屏蔽层。在电缆终结处使用N型连接器。尽管由于早期的大量布设,到现在还有一些系统在使用,这一标准实际上被10BASE2取代。10BASE2(又称细缆(Thin Ethernet)或模拟网上)── 10BASE5后的产品,使用RG-58同轴电缆,最长转输距离约200米(实际为185米),仅能连接30台计算器,计算器使用T型适配器连接到带有BNC连接器的网卡,而线路两头需要50欧姆的终结器。虽然在能力、规格上不及10BASE5,但是因为其线材较细、布线方便、成本也便宜,所以得到更广泛的使用,淘汰了10BASE5。由于双绞线的普及,它也被各式的双绞线网络取代。StarLAN──第一个双绞线上实现的以太网上标准10 Mbit/s。后发展成10BASE-T。10BASE-T──使用3类双绞线、4类双绞线、5类双绞线的4根线(两对双绞线)100米。以太网集线器或以太网交换机位于中间连接所有节点。FOIRL ──光纤中继器链路。光纤以太网上原始版本。10BASE-F ── 10Mbps以太网光纤标准通称,2公里。只有10BASE-FL应用比较广泛。10BASE-FL ── FOIRL标准一种升级。10BASE-FB ──用于连接多个Hub或者交换机的骨干网技术,已废弃。10BASE-FP ──无中继被动星型网,没有实际应用的案例。100Mbps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参见:百兆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为IEEE在1995年发表的网上标准,能提供达100Mbps的传输速度。100BASE-T-- 下面三个100 Mbit/s双绞线标准通称,最远100米。100BASE-TX-- 类似于星型结构的10BASE-T。使用2对电缆,但是需要5类电缆以达到100Mbit/s。100BASE-T4 -- 使用3类电缆,使用所有4对线,半双工。由于5类线普及,已废弃。100BASE-T2 -- 无产品。使用3类电缆。支持全双工使用2对线,功能等效100BASE-TX,但支持旧电缆。100BASE-FX-- 使用多模光纤,最远支持400米,半双工连接 (保证冲突检测),2km全双工。100VG AnyLAN -- 只有惠普支持,VG最早出现在市场上。需要4对三类电缆。也有人怀疑VG不是以太网。 [2]1Gbps以太网1000BASE-T-- 1 Gbit/s介质超五类双绞线或6类双绞线。1000BASE-SX-- 1 Gbit/s多模光纤(取决于频率以及光纤半径,使用多模光纤时最长距离在220M至550M之间)。1000BASE-LX-- 1 Gbit/s多模光纤(小于550M)、单模光纤(小于5000M)。1000BASE-LX10-- 1 Gbit/s单模光纤(小于10KM)。长距离方案1000BASE-LHX--1 Gbit/s单模光纤(10KM至40KM)。长距离方案1000BASE-ZX--1 Gbit/s单模光纤(40KM至70KM)。长距离方案1000BASE-CX-- 铜缆上达到1Gbps的短距离(小于25 m)方案。早于1000BASE-T,已废弃。10Gbps以太网参见:10吉比特以太网新的万兆以太网标准包含7种不同类型,分别适用于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使用附加标准IEEE 802.3ae,将来会合并进IEEE 802.3标准。10GBASE-CX4 -- 短距离铜缆方案用于InfiniBand4x连接器和CX4电缆,最大长度15米。10GBASE-SR -- 用于短距离多模光纤,根据电缆类型能达到26-82米,使用新型2GHz多模光纤可以达到300米。10GBASE-LX4 -- 使用波分复用支持多模光纤240-300米,单模光纤超过10公里。10GBASE-LR和10GBASE-ER -- 透过单模光纤分别支持10公里和40公里10GBASE-SW、10GBASE-LW、10GBASE-EW。用于广域网PHY、OC-192 / STM-64同步光纤网/SDH设备。物理层分别对应10GBASE-SR、10GBASE-LR和10GBASE-ER,因此使用相同光纤支持距离也一致。(无广域网PHY标准)10GBASE-T-- 使用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使用CAT-6A类线至少支持100米传输。CAT-6类线也在较短的距离上支持10GBASE-T。100Gbps以太网参见:100G以太网新的40G/100G以太网标准在2010年中制定完成,包含若干种不同的节制类型。使用附加标准IEEE 802.3ba。40GBASE-KR4 -- 背板方案,最少距离1米。40GBASE-CR4 / 100GBASE-CR10 -- 短距离铜缆方案,最大长度大约7米。40GBASE-SR4 / 100GBASE-SR10 -- 用于短距离多模光纤,长度至少在100米以上。40GBASE-LR4 / 100GBASE-LR10 -- 使用单模光纤,距离超过10公里。100GBASE-ER4 -- 使用单模光纤,距离超过40公里。 [2]经典以太网播报编辑经典以太网用一个长电缆蜿蜒围绕着建筑物,这根电缆连接着所有的计算机。经典以太网的体系结构如下图《以太网》所示:以太网物理层以太网的每个版本都有电缆的最大长度限制(即无须放大的长度),这个范围内的信号可以正常传播,超过这个范围信号将无法传播。为了允许建设更大的网络,可以用中继器把多条电缆连接起来。中继器是一个物理层设备,它能接收、放大并在两个方向上重发信号。 [1]在这些电缆上,信息的发送使用曼彻斯特编码。 [1]MAC子层经典以太网使用1-坚持CSMA/CD算法,即当站有帧要发送时要侦听介质,一旦介质变为空闲便立即发送。在它们发送的同时监测信道上是否有冲突。如果有冲突,则立即终止传输,并发出一个短冲突加强信号,再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重发。 [1]交换式以太网播报编辑以太网的发展很快,从单根长电缆的典型以太网结构开始演变。单根电缆存在的问题,比如找出断裂或者松动位置等连接相关的问题,驱使人们开发出一种不同类型的布线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每个站都有一条专用电线连接到一个中央集线器。集线器只是在电气上简单地连接所有连接线,就像把它们焊接在一起。集线器不能增加容量,因为它们逻辑上等同于单根电缆的经典以太网。随着越来越多的站加入,每个站获得的固定容量共享份额下降。最终,LAN将饱和。 [1]还有另一条出路可以处理不断增长的负载:即交换式以太网。交换式以太网的核心是一个交换机,它包含一块连接所有端口的高速背板。从外面看交换机很像集线器,它们都是一个盒子,通常拥有4-48个端口,每个端口都有一个标准的RJ-45连接器用来连接双绞电缆。交换机只把帧输出到该帧想去的端口。通过简单的插入或者拔出电缆就能完成添加或者删除一台机器,而且由于片状电缆或者端口通常只影响到一台机器,因此大多数错误都很容易被发现。这种配置模式仍然存在一个共享组件出现故障的问题,即交换机本身的故障:如果所有站都失去了网络连接,则IT人员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更换整个交换机。 [1]交换式以太网体系结构如下:以太网结构相关技术播报编辑共享介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技术规定了多台计算机共享一个通道的方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net,它使用无线电波为载体。这个方法要比令牌环网或者主控制网简单。当某台计算机要发送信息时,在以下行动与状态之间进行转换:1.开始- 如果线路空闲,则启动传输,否则跳转到第4步。2.发送- 如果检测到冲突,继续发送数据直到达到最小回报时间(min echo receive interval)以确保所有其他转发器和终端检测到冲突,而后跳转到第4步。3.成功传输-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成功,退出传输模式。4.线路繁忙- 持续等待直到线路空闲。5.线路空闲- 在尚未达到最大尝试次数之前,每隔一段随机时间转到第1步重新尝试。6.超过最大尝试传输次数-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失败,退出传输模式。因为所有的通信信号都在共享线路上传输,即使信息只是想发给其中的一个终端(destination),却会使用广播的形式,发送给线路上的所有计算机。在正常情况下,网络接口卡会滤掉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信息,接收到目标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时才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除非网卡处于混杂模式(Promiscuous mode)。这种“一个说,大家听”的特质是共享介质以太网在安全上的弱点,因为以太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以选择是否监听线路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共享电缆也意味着共享带宽,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以太网的速度可能会非常慢,比如电源故障之后,当所有的网络终端都重新启动时。中继器因为信号的衰减和延时,根据不同的介质以太网段有距离限制。例如,10BASE5同轴电缆最长距离500米 (1,640英尺)。最大距离可以通过以太网中继器实现,中继器可以把电缆中的信号放大再传送到下一段。中继器最多连接5个网段,但是只能有4个设备(即一个网段最多可以接4个中继器)。这可以减轻因为电缆断裂造成的问题:当一段同轴电缆断开,所有这个段上的设备就无法通讯,中继器可以保证其他网段正常工作。类似于其他的高速总线,以太网网段必须在两头以电阻器作为终端。对于同轴电缆,电缆两头的终端必须接上被称作“终端器”的50欧姆的电阻和散热器,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发生类似电缆断掉的情况:总线上的AC信号当到达终端时将被反射,而不能消散。被反射的信号将被认为是冲突,从而使通信无法继续。中继器可以将连在其上的两个网段进行电气隔离,增强和同步信号。大多数中继器都有被称作“自动隔离”的功能,可以把有太多冲突或是冲突持续时间太长的网段隔离开来,这样其他的网段不会受到损坏部分的影响。中继器在检测到冲突消失后可以恢复网段的连接。集线器采用集线器组网的以太网尽管在物理上是星型结构,但在逻辑上仍然是总线型的,半双工的通信方式采用CSMA/CD的冲突检测方法,集线器对于减少数据包冲突的作用很小。每一个数据包都被发送到集线器的每一个端口,所以带宽和安全问题仍没有解决。集线器的总传输量受到单个连接速度的限制(10或100 Mbit/s),这还是考虑在前同步码、传输间隔、标头、档尾和封装上都是最小花费的情况。当网络负载过重时,冲突也常常会降低传输量。最坏的情况是,当许多用长电缆组成的主机传送很多非常短的帧(frame)时,可能因冲突过多导致网络的负载在仅50%左右程度就满载。为了在冲突严重降低传输量之前尽量提高网络的负载,通常会先做一些设定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以太网交换机播报编辑测试项目性能指标使用专用的以太网测试仪器进行测试,这些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还可以评估LAN系统是否满足验收要求。从GBT21671-2008“基于以太网的LAN系统验收评估规范”可以了解到局域网还可以通过测量诸如网络吞吐量,传输延迟和丢包率等性能指标来判断性能。以太网测试仪是一 款适合现场使用的坚固耐用的测试平台。它具有完整的以太网测试功能,双光口和双电口,以太网服务接口模块,HST-3000支持多种数据流测试。包括10/100/1000M以太网链路的流量生成和故障排除,它可以测试高达1Gbit/s的电气和光纤端口链路。由于验收检查中的各种条件的限制,可以支持点对点或路由网络的测试以用于交换机的例行测试。 [3]存在的问题现代测试仪器的整体特性是高可靠性,高性能和高适用性。因此,国内测试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的差距反映在这方面。虽然国内某些测试设备在一定的性能指标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具有达到国际标准的综合设备性能指标的产品普遍较少。此外,国内测试仪器大多是常见的规格,不能满足某些特殊环境下的测试工作。低度自动化测试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3]交换机测试技术如今,交换机以应用需求为向导对交换机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综合服务、安全性、智能化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协议测试是一种基本交换机测试技术,网络协议是为了提高测试的效率和沟通的有效性提出的为了保障通信的规则。在网络通信日益膨胀的年代,网络协议也必不可少,网络协议的基本要求是功能正确、互通性好和性能优越。协议测试最初的原型为软件测试,主要的分类有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和灰盒测试。 [3]存在的问题播报编辑吞吐量是以太网测试的一项重要指标。很多工程师认为以太网交换吞吐量应该为其线速率,即100%流量下不能出现丢包,并且认为以太网帧间隔IFG小于96bits是非法的。但在以太网交换吞吐量及丢包率测试中,经常在线速条件下长时间误码测试会出现少量的丢包,究其原因为以太网跨时钟域架构所导致的。 [4]工业以太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同时,伴随出现了大量的网络问题。根据西门子公司提供的统计数据,网络通信故障率占70%以上,网络设备故障率不足30%。网络故障导致系统停机后,故障诊断和定位所需的时间占系统停机总时间的80%以上,而维护措施所占时间不足20%。因此网络流量实时监控和分析是工业以太网发展 和应用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实时监控和分析工业以太网网络流量,及时发现和定位网络问题对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车载以太网播报编辑传统以太网协议由于采用的是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因此,在数据包延时、排序和可靠性上达不到车载网络实时性要求,所以,常见的车载局域网仍是基于CAN的实时现场总线协议。但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爆发式发展,ECU数量不断增长,影音娱乐信号也纳入车内通信,这使得高实时、低带宽的传统车载总线开始不适应汽车电 子发展趋势。 [6]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经过长期研究在2016年批准了第一个车载以太网标准 “100BASE-T1”,其基于博通公司的BroadR.Reach 解决方案,在物理层用单对非屏蔽双绞线电缆,采用更加优化的扰码算法来减弱信号相关性增加实时性,可在车内提供100Mbps高实时带宽。 [6]高速以太网在汽车干扰环境下的通信质量是 需要重点考查的问题。特别对于100BASE.T1网络采用的是非屏蔽的电缆,更容易受到电流浪涌、电磁干扰的影响,导致其性能不稳定甚至功能失效。有基于以太网物理层的一致性测试方法,用于测试信号发射设备的回波损耗、定时抖动和最大输出跌落等性能;RFC2544标准提供了以太网时延、吞吐量和丢包率等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但这些常见方法都是基于传统以太网,不支持 100BASE-TI车载以太网,并且没有考虑到车载环境的干扰特征。 [6]工业以太网播报编辑工业以太网技术源自于以太网技术,但是其本身和普通的 以太网技术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区别。工业以太网技术本身进行了适应性方面的调整,同时结合工业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的需求,增加了相应的控制应用功能,提出了符合特定工业应用场所需求的相应的解决方案。工业以太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满足工业生产高效性、稳定性、实时性、经济性、智能性、扩展性等多方面的需求,可以真正延伸到实际企业生产过程中现场设备的控制层面,并结合其技术应用的特点,给予实际企业工业生产过程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7]工业以太网技术应用的优势分析如下:第一,工业以太网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以太网技术本身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其本身能够兼容多种不同的编程语言。例如,常见的JAVA、C++等编程语言都支持以太网方面的应用开发。 [7]第二,工业以太网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经济性。相对于以往传统工业生产当中现场总线网卡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以太网的网卡成本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在当前以太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整体以太网技术的设计、应用方面已经十分成熟。在具体技术开发方面,有着很多现有的资源和设计案例进行应用,这也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开发和推广成本,同时也让后续培训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有效率。可以说,经济性强、成本低廉、应用效率高、过渡短、方案成熟,这是工业以太网技术的一个显著优势特征。 [7]第三,工业以太网技术具有较高的通信速率。相对现场总线来说,工业以太网的通信速率较高,1Gb/s的技术应用也变得十分成熟。在当前不断增长的工业控制网络性能吞吐需求的前提下,这种速率上的优势十分明显,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的带宽标准,是新时期现代工业生产网络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相对上也控制网络来说,工业控制网络内部不同节点的实时数据了相对较少,但是其对于传输的实时性方面要求很高。以太网技术本身的网络负载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这也让整个通信过程的实时性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良好的通信速率标准,可以进一步降低网络负荷,减少网络传输延时,从而最大限度规避忘了碰撞的概率,保障工业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7]第四,工业以太网技术具有良好的共享能力。随着当前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化,整个互联网体系变得更加成熟,任何一个接入到网络当中的计算机,都可以实现对工业控制现场相关数据的浏览和调用,这对于远程管控应用来说具有良好的优势,同时这也超越了以往现场总线管理模式的便利性,是实现现代化工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性依据。 [7]第五,工业以太网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通过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整个工业网络控制系统本身会具备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在后续技术改造和升级的过程中,以太网技术能够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这种扩展性方面的优势相比于现场总线技术来说是十分明显的。与此同时,在当前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发展的环境下,网络通信质量和效率本身的标准更高,很多新通信协议的应用,这也需要工业以太网技术给予相应的支持。 [7]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以太网接入技术_百度百科
入技术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以太网接入技术播报讨论上传视频接入网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用户的接入能力和接入途径问题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以太网接入技术:接入网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用户的接入能力和接入途径问题。解决接入能力就在于提供一个大容量、高速率的接入系统,而光纤接入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对于高速宽带业务接入。EPON系统将最为简单和广泛使用的以太网技术与PON系统相结合,解决了点到多点的以太网接入问题,由于以太网本身的特点,可以避免APON系统复杂的测距和动态带宽分配机制,而利用以太网成熟的技术加以解决。PON对于宽带服务吸引新用户非常重要,来自CIBC世界市场的最新报道,估计EPON设备市场2004年总收入将达到10亿美元。中文名以太网接入技术主要方式太网接入、ADSL接入优 点、标准化、平均端口成本低目录1理论概念2接入介绍3详细内容4存在的问题▪网络结构问题▪认证计费问题▪安全管理问题5优势6应用展望理论概念播报编辑以太网接入技术是从传统的以太网网络技术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宽带接入技术,与传统的局域网络技术有所不同,借用了传统以太网技术的帧结构和接口,但其网络结构和工作方式与传统局域网络几乎完全不同。从其应用上看,为了满足用户接入需求,就必须增强其网络管理能力和可靠性,保证用户接入的带宽,而传统以太网网络技术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因此才有了专门针对宽带接入的技术发展和转变。 [1]接入介绍播报编辑时下宽带接入的主要方式有以太网接入、ADSL接入和CableModem接入三种。其中ADSL接入和CableModem接入均可利用丰富的铜线资源。以太网接入技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接入技术。由于中国特色的民宅大多数非常集中,符合以太网的应用特点。而且以太网接入技术的优点是技术非常成熟、标准化、平均端口成本低、带宽高、用户端设备成本低。详细内容播报编辑采用以太网作为企事业用户接入手段的主要原因是已有巨大的网络基础和长期的经验知识、时下所有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也都是与以太网兼容的。以太网接入采用异步工作方式,很适于处理IP突发数据流,技术已有重要变化和突破(LAN交换、星形布线、大容量MAC地址存储以及管理性等)。与传统的以太网相比,除了名字以外,仅剩的特征只有帧结构和简单性仍然保留,其余基本特征已有根本性变化。以太网容量分为10/100/1000Mbit/s三级,可按需按64kbit/s的带宽颗粒逐步提供所需的带宽直至1Gbit/s,用户真正实现按需付费。特别是1Gbit/s和10Gbit/s以太网技术直接与光技术结合后,由于省掉了中间的ATM层和SDH层,可以使总的投资成本减少30%,而总的所有权(Ownershipcost)成本降低40%。时下全球企事业用户的90%以上都采用以太网接入,已成为企事业用户的主导接入方式。然而,由于认证计费、服务质量、可管理性、信息安全、可靠性以及实装率低等多种因素,以太网作为公用电信网接入方式尚需进一步改进。主要问题是以太网还没有机制保证端到端性能,无法提供实时业务所需要的QoS和多用户共享节点及网络所必需的计费统计能力。其次,以太网尚不能提供电信级公用电信网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可靠性,特别是由于以太网交换机的光口以点到点方式直接相连,省掉了传输设备,不具备内置的故障定位和性能监视能力,使以太网中发生的故障难以诊断和修复。以太网也不能像SDH那样分离网管信息和用户信息,安全性不如SDH网。事实上以太网原来就根本没有也无须网内安全机制,而一旦用于公网,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安全机制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要求。以太网原来主要用于小型局域网络环境,OAM&P能力很弱,而且只有网元级的管理系统,其管理工具也不足以支持公用电信网所必需的网络范围的管理。而在公用电信网中,必须有效地运行和维护大规模的地理分散的网络,必须有很强的OAM&P能力和网络级的管理能力。另外,以太网没有内置保护功能,主要靠路由器来实施保护,需要大约1秒的时间才能使数据流重新定向,使以太网无法传送电信级的语音数据流。再有,以太网最适合高密集用户区应用,然而其低成本通常是在用户实装率至少超过30%时才有意义,而时下我国多数新敷设地区的用户实装率不到10%,这些地区敷设以太网的成本并不低,不如ADSL技术。最后,以太网中光纤线路成本随节点数的增加而迅速增长,其网络成本对于复杂的大型电信级网络是否合算还是个未知数。因此,以太网主要适用于节点数不多的局域网环境。只有妥善地解决了上述主要问题后,传统以太网才能顺利地应用于公用电信网的高密集用户环境。以太网的一个最新发展是利用已有的电信网中的双绞线来传以太网信号,避免重新敷设较贵的5类线,IEEE802.8h小组已经开始制订相关标准,计划在2004年完成。长距离以太网(LRE)就是这项技术的早期应用例子,可以分别在1000m、1200m或1500m距离上传输15Mbit/s、10Mbit/s或5Mbit/s对称速率的以太网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电信基础设施的条件下提供高性价比的以太网业务。 [2]存在的问题播报编辑网络结构问题对于电信级的宽带接入来说,网络结构是业务承载和管理的基础,以太网接入结构区别于终端级的局域网,更侧重于汇接局侧设备和用户设备的组成。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通过路由器来完成端口和MAC地址的映射管理,而且用户终端也不能够通过以太网交换机隔离单播数据帧,只能对以太帧进行复用和解复用。以太网对于用户端到端的性能保证和实时性业务的处理能力低下,这是以太网接入技术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1]认证计费问题宽带接入不同于局域网应用,局域网应用中,只具备网元级的管理系统,而公共电信网必须对分散的网络进行管理,其认证计费问题就无法很好的进行处理,存在一定的限制。而且随着宽带事业的发展,针对不同用户的差别化服务和统一管理而言,相应的认证方案和计费方式就需要更为细化的管理。 [1]常规的网络认证中,用户都是通过DHCP服务器获得相应的地址,因此必然存在着用户端的地址更换问题,而传统以太网技术很难解决相关的问题,就存在了地址浪费,这会影响整体公网的管理,增加管理难度,甚至造成大面积欠费等。从传统的PSTN窄带拨号接入技术上发展而来的PPPoE技术则依据以太网接入技术进行了延伸,计费和验证方式更为准确,有利于网络的维护和管理。 [1]安全管理问题在宽带接入网络中,需要对用户的广播信息进行保护,进行单一性的标识认证,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以太网技术的OAM能力较差,在大型的分散型网络中内置保护功能缺失,所以对于电信级的数据信息传送安全性有一定的缺陷。而且以太网接入结构复杂,故障点较多,因此在后期的维护中较为困难,维护方式与传统接入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别。 [1]优势播报编辑就网络接入的发展来看,用户技术的不断扩展使得网络应用的范围越发广泛,这种发展必然会出现运营价格与用户的接受能力之间的冲突,想要解决这种冲突,就需要降低网络接入成本从而降低使用价格,而且IP接入方式也是今后网络发展的主流方向,以太网接入技术明显符合这种要求。 [1]以太网技术本身正是由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而保证了带宽,而且非常适用于用户较为密集的区域,这样使得其网络铺设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使用户的网络接入和使用价格大幅下降,而不会影响用户的具体使用,性价比极高。 [1]从实际的应用发展来看,在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方面以太网出现了VLAN接入方式和VLAN+PPPoE这两种主流方式,一方面这类接入方式可以对于ARP 和DHCP的用户携带信息进行隔离,提升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端口绑定的方式提升了Qos的处理能力,当然这造成了地址的利用率降低的问题,但随着IPV6的发展深入,这种问题也会逐渐被化解。 [1]应用展望播报编辑以太网接入技术可以说是非常适用于中国使用的宽带接入技术,由于其使用上的性价比与用户密集性成正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具有很高的应用优势,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给用户提供标准的以太网接口,能够兼容所有带标准以太网接口的终端,用户不需要另配任何新的接口卡或协议软件,其价格低廉会使更多的用户倾向于此方面。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无论是网络设备还是用户端设备,都比ADSL、Cable Modem等便宜很多,当然以太网接入方面存在着设备利用率低、业务范围窄等问题,这使得网络建设的成本较大,收益不足,但随着网络用户的逐渐增多,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差距将逐渐缩小,最终将体现出实际应用上的优势,或将成为我国宽带网络接入方面的主流方式。 [1]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深入理解以太网网线原理 - 知乎
深入理解以太网网线原理 - 知乎首发于嵌入式工程猫的专栏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深入理解以太网网线原理嵌入式工程猫 译者按:大部分人都知道,百兆以太网只用了 RJ45 端口中的 2 对 4 根线,分别为 TX、RX 的差分信号。 千兆以太网用了 RJ45 端口中的全部 4 对 8 根线,但是这 4 对 8 根线是怎么定义的?哪些属于 TX,哪些属于 RX? 我也不知道,而且以前居然没有认真去了解过,所以我决定找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翻译一下,分享给大家。 本文是“攻玉计划”的一部分,翻译自 https://www.practicalnetworking.net/stand-alone/ethernet-wiring/当我们谈到“以太网”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讨论各种概念,包括所有线缆规格(10BASE-T, 100BASE-TX, 1000BASE-T 等等)。这些协议规定了导线上的电平(即 0/1 信号)是如何传递的,也规定了如何将电平信号解析为数据帧。本来,此文只想简单介绍一下交叉线和直通线之间的基本区别,但基于我们的 原则,我们觉得应该更深入一些。首先,我们会先介绍一些术语,并消除一些歧义,然后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用交叉线或者直通线?到底什么是双绞线?一个个比特位是如何在线上传播的?最后,我们会综合这些概念,并探讨一下千兆以太网的相关标准。术语解释即使你刚接触网络通信不久,也应该听说了很多网线相关的概念,例如“以太网”“双绞线”“RJ45”“屏蔽线”“非屏蔽线”等。但这些概念代表了什么含义?互相之间又有什么异同?有没有什么概念被误用了?坦白而言,这些概念经常被误用,不妨看看:8P8C这是网线两端接口的物理标准,表示它有 8 个卡口位(Position)和 8 个触点(Contacts)。这也定义了此塑料透明接口的外形设计和尺寸。RJ45标准插座接口(Registered Jack)第 45 号标准定义了线缆中导线的个数以及线序,并规定使用 8P8C 的物理接口。特别地,RJ45 定义了两种线序标准:T568a 和 T568b:请注意,两个标准唯一的实际区别是第 2 对线和第 3 对线的颜色不同。 很多人经常用 RJ45 来指代 8P8C 插口,但这是不对的。还有另一种叫 RJ61 的类似标准,也使用了 8P8C 的插口,但其内部的线序不一样。标准插座接口定义家族中还有很多其他 RJxx 的接口,但接线定义和物理尺寸都不一样。双绞线双绞线是一种组合线缆,包含了 8 根独立的导线,其中每两根作为一对,每对的两根线互相绞绕在一起。由此得到 4 对导线,每对导线作为一个数据传输通道。导线成对出现这一概念很重要,我们在后文中会讲到,简而言之,这有助于减少电磁干扰(EMI)。通常,双绞线有两种规格:屏蔽线及非屏蔽线。注意,不管哪种规格,网线中都有 4 对导线,也就是 4 个独立的数据通道。非屏蔽线非屏蔽线(Unshielded Twisted Pair)(UTP)在实际工程部署中更为常见。它对外部的电磁噪声没有额外的防护,但得益于双绞线的固有特性,其数据传输也非常可靠。我们将在后文详细阐述。非屏蔽线更便宜,物理韧性更好,也更软。这些优点使得非屏蔽线在大多数场合更受欢迎。屏蔽线屏蔽线(Shielded Twisted Pair)(STP)在每对双绞线、以及全部 4 对导线最外侧都包有额外的金属屏蔽壳,这有助于隔离信号传输时的电磁噪声。但同时,如果屏蔽壳的某个地方出现了破损,或者屏蔽壳在网线两端没有都良好接地,它自身可能会成为一个天线,并且会因为空间中随处可见的无线电波(比如 Wi-Fi 信号)而给信号传输带来额外的电磁噪声。更为甚者,屏蔽线必须与带屏蔽的 8P8C 插头一起使用,才能实现全链路端到端的屏蔽功能。显然,屏蔽线肯定更贵,也比非屏蔽线更脆弱,因为如果屏蔽线被过度弯曲的话,其屏蔽壳很容易破损。因此,屏蔽线的使用场合比非屏蔽线少得多。屏蔽线通常只会用在对电磁屏蔽高度敏感的场合,例如,网线紧挨着发电机或者重型机械的输电线等。以太网就像我们之前说的,以太网(Ethernet)是一系列标准的合集,其中之一就是不同的接线规格:10BASE-T,100BASE-TX,1000BASE-T 等等。以太网协议也定义了每个比特(1 和 0)如何在线缆上传输,以及如何将这些比特流组合为有意义的数据帧。例如,以太网规定每帧数据的前 56 个比特必须是交替出现的 1 和 0(即“前导码”),接下来 8 个比特必须是 10101011(即帧起始标志),再接下来 48 个比特是目标 MAC 地址,然后是 48 个比特的源 MAC 地址……直到整个数据帧被全部传输完毕。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以太网标准中不同规格的接线规格。BASE T* 相关术语本节讲述的概念都与网线内部的导线如何使用相关。例如,哪些用来发送数据,哪些用来接收数据,如何发送信号,以及电压等级。BASE T* 这一概念有三个组成部分,所以在我们讲述特定的标准之前,先来单独了解一下它们,以 100 BASE-T 为例:100BASE-T 中的“100”开头的数字表示网线每秒可以传输多少“兆(百万)”比特,即 Mbps。100Mbps 的网线理论上每秒可传输 100,000,000 个比特,大概每秒 12.5 兆字节(MBps),注意大写的 B 和小写的 b 分别代表字节和比特。这一速率的网线有时被称为“快速以太网”,这是相较于 10Mbps 的“普通以太网”以及 1000Mbps 的“吉比特以太网”而言的。100BASE-T 中的“BASE”base 这个概念是“基带”(baseband)信号的缩写,对应的概念是“宽带”(broadband)信号。这些概念刚出现的时候,其区别是:基带在介质中传输数字信号,宽带在介质中传输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区别在于其可被解析的值个数。模拟信号可以表示无数种不同的值,例如,我们可以用一根线上某个特定的电压值来表示一个绿色的像素点,而另一个电压值来表示红色的像素点,以此类推,这样,这根线就能传输一张图片上的每一个像素点。数字信号可以表示有限个不同的值,通常就两个:1 和 0。如果上述的图片用一根数字信号线来传输的话,我们会传输一系列 1 和 0 的信号流。接收端可以解析这些二进制数据为一系列数字,例如基于 RGB 颜色编码,就能构造出每一个像素点。也就是说,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主要区别就是,模拟信号线上可获得无穷多中不同的值,而数字信号线上,要么是 0,要么是 1,不可能出现第三种情况。如此一来,数字信号传输具有更高的容错率,因为导线上的电压范围只被分为了两种情况(1 或者 0)。 译者按:原文在此处举了更多的例子来详细阐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但译者认为过于冗余,故略去这部分篇幅。100BASE-T 中的“-T”“-T”表示其为双绞线(Twisted Pair)。相似的标准还有“-2”及“-5”,表示其是最大长度为 200 和 500 米的同轴电缆,以及“-SR”和“-LR”,表示其为短距离(Short Range)和长距离(Long Range)光纤。以上解释了 BASE T* 相关术语的三个独立部分,我们现在可以探讨下快速以太网的两个重要规范(对于吉比特以太网的相关规范,我们会在后文继续探讨):100BASE-T4100BASE-T4 使用了网线中全部 4 对 8 根线。其中一对仅仅用于发送信号(TX),一对仅仅用于接收信号(RX)。剩下两对既可以用于 RX 也可以用于 TX,这通过网线两端设备的协商来决定具体用途。T4 是双绞线早期的标准之一,但由于其过于复杂且必要性不强,如今已很少使用。100BASE-TX100BASE-TX 只使用了网线中的 2 对 4 根线,其中一对用于 TX,另一对用于 RX,剩下两根线没有使用。你完全可以做一根只有 4 根线的网线以实现 100BASE-TX 的所有功能,只要插口触点位置正确即可(位号1,2,3,6),但通常网线铺设过程中,另外 4 根线也保留了下来,用于占位,并适配未来可能的场景升级。100BASE-TX (包括全部 8 根线)是如今最常用的快速以太网标准。但是,它通常被简写成了 100BASE-T。再强调一下,T 只表示其为双绞线,而 TX 才表示其使用了 1&2 及 3&6 两对线。以上介绍可从实用性和技术性的角度帮读者理解相关概念。而在实际情况中,即使你不理解原理,直接使用这些产品也非常简单,就算犯一些小错误,也是允许的。为什么使用交叉线网上能找到很多“交叉线”及“直通线”应用场景的相关教程,但他们一般很少解释其原理。本节我们会深入探讨一下相关概念。100BASE-TX 及 10BASE-T 标准中定义的网线,都包含 8 根导线,两两以双绞线的形式结合为 4 对。在这四对线中,实际只用到两对:第 2、3 对。每根线都是单工的介质,也就是说,信号只能按照指定的单方向传输。为了实现全双工通讯,某对线将始终沿某个方向传输数据,而另一对线将始终沿相反的方向传输数据。网络接口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NIC)的配置会决定哪对线用于发送数据,哪对线用于接收数据。使用第 2 对线(1 号和 2 号引脚)发送数据(TX)、且使用第 3 对线(3 号和 6 号引脚)接收(RX)数据的的 NIC 被称作介质相关接口(Media Dependent Interface)(MDI),与之相反,使用第 3 对线作为 TX、第 2 对线作为 RX 的 NIC 被称为交叉模式介质相关接口(Media Dependent Interface Crossover)(MDI-X)。电脑之间直连通讯假设一台电脑使用 MDI 模式的 NIC ,那么它就总是用第 2 对线发送数据,用第 3 对线接收数据。但如果两台用网线连接在一起的电脑都用第 2 对线发送数据,那么就会产生冲突。与此同时,两台电脑也都无法从第 3 对线上接收到数据。因此,网线对需要交叉一下,以便从一台电脑的第 2 对线发送的数据,会被另一台电脑的第 3 对线接收到,反之亦然。下图是一个简单的示意(无需在意示意图中线的颜色,这只是为了区分两个不通的路径而已):注意,两台电脑都在独立的通道上发送数据,并且依靠交叉线机制(如图所示中间的 X),两台电脑都能接收到对方发送的数据。因此,两台电脑直连后,必须使用交叉线才能通讯。电脑之间通过交换机通讯交换机使得同一网络下两台电脑的通讯变得更简单。交换机的 NIC 都采用 MDI-X 标准,也就是说,交换机总是在第 3 对线上发送数据,在第 2 对线上接收数据(与电脑的 NIC 相反)。也就是说,交换机内部有一个交叉的机制,网线本身也就不需要交叉了:可见,连接在交换机上的电脑可以直接使用直通线,让交换机处理线序交叉即可。端到端的通讯路径也是一样的:每个设备都在自己的 TX 线上发送数据,在 RX 线上接收数据。电脑之间通过两个串联的交换机我们刚刚讨论了,两台电脑直连,需要使用交叉线;类似的,两台交换机之间也需要交叉线:在这种情况下,端到端的通讯路径也与上述方式无异。路由器与集线器那么,路由器和集线器呢?他们用了怎样的 NIC ?实际情况是,路由器与电脑类似,使用了 MDI 标准(第 2 对线是 TX,第 3 对线是 RX),因此,你可以将上述图片中的任意电脑换成路由器,通讯路径分析也是一样的。而集线器与交换机类似,使用 MDI-X 标准。 译者按:此处的“路由器”是狭义上仅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不等于常见的家用无线路由器以太网线序图前文讲到,RJ45 的导线颜色有两种标准:T568a 和 T568b。双绞线两侧所使用的标准决定了其是交叉线还是直通线。要想做一根直通线,只要保证线两端的标准一致就行了,都是 T568a 或者都是 T568b:要想做一根交叉线,只需其中一端为 T568a,另一端为 T568b 即可。注意,第 1 对线和第 4 对线没有使用(蓝色对和棕色对)。理论上你的网线中可以去掉这几根线,但是去掉之后剩下的线排列起来有些困难。另外,这两对线因为用不到,所以无需交叉。但是,吉比特以太网标准需要用到全部 8 根线,所以为了一致性,通常所有网线对都被交叉。我们会在后文讨论吉比特以太网。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数据信号本身并不在乎导线的颜色,只要它们连在了正确的接口上就能通讯。但能用不代表就是一个好主意,颜色乱接的话,后续维护起来就是噩梦。助记图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交叉线和直通线的用法画作一张图:之所以这么摆放,是因为这样画起来更方便。我们把 L1、L2 层的设备画在左右两侧,L3 层设备画在上下两边,然后两两连接。关于网络协议分层请参见 OSI 模型。小结一下:L1/L2 层设备互相连接,需要交叉线;L1/L2 层设备与 L3 层设备连接,需要直通线;L3 层设备互相连接,需要交叉线。或者更简单:同则交叉异则直通自动 MDI-X即使知道了什么时候该用直通线,什么时候该用交叉线,对于网络工程师来说,布线也常常是个头疼的事情。于是,出现了一个新技术,可以自动分析两台设备的接口模式,并决定是否要交叉 TX/RX。这个技术叫做“自动 MDI-X”。使用自动 MDI-X 技术,任意两台设备之间都可以通过直通线连接,并让两端动态确定是否需要交叉 TX 和 RX。自动 MDI-X 是 100BASE-T 实现中的一个可选功能,而在所有吉比特以太网设备中是必须的。自动 MDI-X 的工作原理那么,自动 MDI-X 是如何实现的?两端的设备如何确定哪对线是 TX 或 RX?如果有必要的话,哪一边的设备会交换 TX 和 RX?本节会介绍其内部工作原理。记住,交叉线的目的是让一方的 TX 连接到另一方的 RX。也就是说,一方的 NIC 必须用 MDI 标准,另一方必须是 MDI-X 标准。自动 MDI-X 是这样实现这一功能的:双方都先生成 1-2047 中的一个随机数,如果随机数是奇数,那么这一方会将自己的 NIC 配置为 MDI-X 模式;如果是偶数,则配置为 MDI 模式。而后双方就开始在其所选择的 TX 线上发送连接脉冲信号。如果双方都能在自己的 RX 线上收到对方的连接脉冲,那么就代表协商完成,因为双方都能在 TX 线上发,在 RX 线上收。如果双方都不能收到对方的连接脉冲,那么它们肯定都随机到了奇数或都随机到了偶数。因此,它们中的某一方必须将自身的 TX 和 RX 交换。但是双方不能同时交换 TX 和 RX,因为这样一来依然是冲突的。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系统,以随机的时间间隔切换 TX/RX 对,直到双方成功协商。前文提到随机生成的数字(1-2047)会循环变化,以便双方能选择一个新的标准(MDI 或者 MDI-X)。但是这个数字不能每次加 1,因为这样的话,双方都会从奇数变为偶数,或者偶数变为奇数。换句话说,如果双方一开始都选择了 MDI 模式,如果同时加 1,它们都会切换为 MDI-X 模式,依然无法协商。所以,这个随机数使用了叫“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设备以实现循环变化。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inear-Feedback Shift Register)(LFSR)是一种算法,它会循环遍历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字,而且在每一个循环内不会重复。这些数字以一种可预测的、但随机的顺序循环出现(也就是说,它们不按照大小顺序依次出现,但出现的位置是确定的)。举个例子,如果双方随机的初始值分别为 1000 和 2000,那么它们在 LFSR 序列中下一个数字的奇偶性是完全随机的。但如果双方随机到了同一个初始值,那么它们之后随机出来的数字依然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双方成功协商。现在问题来了,万一双方随机到了相同的数字,然后循环的时间间隔也一样呢?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双方随机到相同数字的几率是 1/2047,双方选择相同时间间隔的几率是 1/4,也就是说,双方同时切换 MDI/MDI-X 标准的几率是 1/8188。循环每大概 62ms 运行一遍,也就是说,每秒有大概 16 个循环(每次循环开始时都会重新随机一次)。那么双方在 1 秒之内始终是相同的循环时间的几率是 1/4,294,967,296 (42 亿分之一,1/2^32)。因此,二者结合,双方在一秒内始终随机到相同的随机数、且时间间隔也一样的几率是 1/8,791,798,054,912 (8.7万亿),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就算发生了,你再等一秒就行了。为什么使用双绞线在网络的物理连线上使用双绞线似乎毋庸置疑。但是,为什么呢?是什么源于让双绞线在网络布线选择中处于主导地位?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且都与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相关:使用双绞线可以极大减少导线向外辐射电磁干扰;使用双绞线可以减少外部电磁干扰对导线本身的影响。如果网线需要长距离与其他各种线缆捆绑在一起布置(比如数据中心或者配电箱),以上两个特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减少 EMI 向外辐射只要导线中有电流信号,那就一定会辐射 EMI,进而影响到周围的线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串扰”。EMI 辐射可以通过额外的屏蔽装置补偿掉,但是大名鼎鼎的 贝尔先生 发明了抵消电磁干扰的绝妙方法。他的想法是使用两根导线,其中一根发送原始信号,另一根发送与原始信号完全相反的信号。如此一来,两根线会辐射恰好反向的 EMI,也就互相抵消了。简单解释一下,如果一根线发送 +10V 的电压,并辐射了 +0.01V 的 EMI;而另一根线同时发送 -10V 的电压,并辐射了 -0.01V 的 EMI。它们的 EMI 加起来就是 0。在电气工程中,这两根线通常被称为“差分对”,可以用 TX+ 和 TX- 来表示。这一发明可以实现不需要大量屏蔽的布线方案,也是当前非屏蔽线得以大量使用的原因之一。但现在我们只回答了“双绞线”中的“双”,至于为什么还要“绞”,我们继续往下看:减少外部 EMI 的吸收即使采用了上述的“差分线”,我们也无法避开所有外部的电磁干扰。无线网络、蓝牙、卫星通讯以及手机等都会成为空间中杂散的无线电波来源。但幸好贝尔又出现了,并设计了一种非常简单却很有效的方案以屏蔽电磁干扰。这一设计基于 EMI 的一个基本概念:离 EMI 辐射源越近,收到的干扰越强。如果两根线交替着靠近 EMI 辐射源,它们就能吸收同样多的辐射。如下图所示:蓝色线的初始电压是 +50V,绿线与之相反为 -50V。EMI 辐射源为图中的红圈,一圈圈向外辐射,离中心越远的圈层干扰电压越小。如果简单将图中每根线上绘制的点受到的干扰电压相加,会发现两根线都增加了 22V 的电压。尽管上图导线右侧的电压与左侧的不同,但是两根导线之间的电压差却总是一致的,一直都是 100V。EMI 对两根导线的影响是等同的。经过简单的计算与变换,即可根据最终的 100V 电压差得到初始信号分别为 +50V 和 -50V,如下图所示: 提醒一下,以上 EMI 干扰相关电压数值被严重夸大了。实际上,正常情况下 EMI 带来的电压扰动是微伏(µV)级别的,即 1/1000,000 V。但原理依然是一样的。发送比特位上文讲到,网线中的数据是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发送的,也就是一串 1 和 0 的数据流。但双绞线具体是如何发送数据的呢?我们接下来会用一个简化的模型来解释一下。发送数据信号,本质上来说就是在某段时间内,给导线加上变化的电压。收发双方会先协商好一个时钟频率,以确定传输的每一单位的电压信号将维持多长时间。简便起见,我们称之为“位号”。在给定的时间点,每一个位号只能表示线上传输的 0 或者 1。不同的标准会规定不同的电压等级,但由于我们简化了模型,所以不用管真正的电压是多少。但我们依然会使用 100BASE-TX 标准所规定的电压等级,即 +2.5V 和 -2.5V。如果要在某个位号上发送比特 1,发送方会向 TX+ 线上施加 +2.5V 电压;如果要发送比特 0,就向 TX+ 线上发送 -2.5V 电压。而 TX- 线则始终相反,比特 1 是 -2.5V,比特 0 是 +2.5V。下表是发送 110010101110 二进制序列的相关情况:注意上图不是网线的实体布局,只代表 TX+ 和 TX- 线上交替变化的电压信号。双绞线实际是均匀缠绕的。就像之前讲到的,每对中的两根线上的电压总是互为相反量,一切都很整齐,且在水平方向上是对称的。现在假设网线附近有 EMI 辐射源,我们在上表中添加一行噪声数据,然后看看最终会变成什么样:注意到,现在这幅图已经不再对称了。两根线仍然发送相反的电压,但加了一个偏置量。但是,接收端并不一定要完美的 +2.5V 和 -2.5V,它只需确定哪根线发送更高的电平。如果 TX+ 发送的是高电平,那么这个位号就表示 1,如果 TX- 是更高的电平,那么这个位号就表示 0。或者更简单,如果上图中蓝线在上面,就代表 1,黄线在上面,就代表 0。通过这种方式,接收端能一位一位地拼凑好整个数据,不管 EMI 对原始电平有怎样的干扰。可见,非屏蔽线不能消除电磁干扰,但能消除电磁干扰的影响。吉比特以太网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快速以太网(100Mbps),现在我们继续讨论一下吉比特以太网(千兆以太网,1000Mbps 或者 1Gbps)。首要的区别就是,吉比特以太网标准需要用到全部 4 对 8 根线,不像百兆网只用到 2 对。因此,在制造吉比特以太网网线时,全部 4 对线都需要交叉。前文讲到,RJ45 有两种不同的标准:T-568a 和 T-568b。下图描绘了 4 对线都交叉它们各自的样子:也就是说,吉比特以太网需要自动 MDI-X。所以,你可以直接在千兆网络中使用直通线,然后让网卡自动选择是否需要交叉。吉比特以太网有两种布线标准:1000BASE-TX此标准使用了全部 4 对线,但规定了其中两对线为 TX,另外两对线为 RX。理论上讲,这比 1000BASE-T 更简单,但是这需要更昂贵的 Cat6 网线,而不是常见的 Cat5 或 Cat5e 网线。因此,1000BASE-TX 在实际部署中并不常见。1000BASE-T这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吉比特以太网标准。它以全双工模式同时使用了全部 4 对线,也就是说每对线都可以同时用作 RX 和 TX。这是通过“回声消除”技术实现的,我们会在下一节详细阐述。使用这种线序标准的最大优势是,你可以在现有的 Cat5e 网线上跑到千兆,而无需升级到更贵的 Cat6 网线。 1000BASE-T 经常被错误地指代 1000BASE-TX。这可能是因为在快速以太网协议中,占主导地位的标准是 100BASE-TX。另外很多时候,线缆标准也经常合起来称作 10/100/1000 BASE-TX。实际上,各个不同速率下,占主导的以太网协议分别是 10BASE-T、100BASE-TX 以及 1000BASE-T。在同一对线上实现全双工上节说到,1000BASE-T 标准可以在同一对线上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在本节我们将解释这是如何实现的。首先,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类比。你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跟别人通电话时,如果对方开了免提,你就能在听筒中听到自己的声音。这是因为你的声音从对方的扬声器中发出,在空间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又被对方的麦克风接收。这就叫做回声。高端的电话可以从麦克风收到的声波中剔除扬声器发出的声波——这个技术就叫做回声消除。回声消除也是吉比特以太网能够在同一对线上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基础。基本原理就是,如果你知道你发送了什么信号,那么你就能从你收到的信号中将其剔除。前文讲到,发送信号本质上是往导线上施加电压。反之,接收信号就是读取导线上的电压值。如果发送方往某根导线上施加了以下电压:+0.5V, +1V, -2V, -1V同时,也是发送方,它在同一个导线上读取到了以下电压值:+1.5V, 0V, -2.5V, +1V那么,发送方可做一个减法,用读取值减去其发送的值,这样就能得到对方往这根线上加了多高的电压:+1V, -1V, -0.5V, +2V如此一来,同一根线就能在同一时间,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了。再次强调,上述电压值仅仅为了解释原理,实际情况下,电压值可能完全不同,还会包含 EMI 等。同时,我们刚刚只讨论了双绞线中的一根线,另一根线仍然会承载反向的电压。使用这种技术,全部 4 对线都可被同时用作 TX 和 RX。另外与前面几节的讨论相同,由于采用了双绞线,它们都还会消除入方向和出方向的 EMI。总结读到这里,你应该对以太网和双绞线的知识点有一个宏观的理解了。这些年我们学习并整理出了这篇文章,原来看似简单的网线居然囊括了这么多技术点,现在感觉很对不起那些被我随便就扔掉的网线了。以太网线充满了许多我们本以为理所当然的技术,但实际却很复杂。本文为了便于理解,也省略了很多细节,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继续研究。编辑于 2024-02-29 14:41・IP 属地江苏网络工程以太网(Ethernet)赞同 24719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嵌入式工程猫的专栏嵌入式物联网全栈系统
以太网与互联网有什么区别? - 知乎
以太网与互联网有什么区别?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互联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科学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与互联网有什么区别?关注者433被浏览981,128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11 条评论分享23 个回答默认排序车小胖网络安全等 2 个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 互联网 Internet 、广域网 WAN、局域网LAN可以算作一类,按照区域和范围来分类。而以太网Ethernet 、ATM网、FDDI网可以算作一类,按照传输技术来分类,属于OSI参考类型的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很普及,电脑上的以太网接口,Wi-Fi接口,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上的千兆,万兆以太网口,还有网线,它们都是以太网的组成部分,以太网可以用在局域网、广域网、也可以用在互联网上,现在网络有以太网化的趋势,因为简单易用,造成很普及,然后就得到很好的研究,10兆带宽,100 兆,1000 兆,万兆…这就是它的速率升级图。而互联网则是由大大小小的运营商、公司、机构、用户连接起来网络的总称,里面包含以太网、ATM网、还有其它接口,如 E1/E3等等。编辑于 2016-11-27 12:27赞同 43822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张雄杰小学自动化工程师,幼儿园工控安全工程师 关注1、简单来说,网络按照区域来划分,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这只是按照使用区域大小来划分的。就像省和村的关系。2、然后在这个小区域(局域网)里建设网络,就需要使用多种标准技术,其中电气标准中规定用双绞线还是单芯线等,这个电气标准中有以太网技术、令牌环网技术、ATM网技术、帧中继技术等,不要被以太网中这个网字迷惑,把它看成技术,我们是用了CSMA/CA技术(别名:以太网技术),使用方便、网络建造简洁,以太网技术就是流传开来。3、局域网中物理网络按照以太网技术敷设完毕,还并不能通信,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他技术标准,我们经常见到的TCP/IP技术,tcp/ip技术可以依托以太网技术、令牌环网技术等上使用,而且我们经常TCP/IP与以太网配合使用,所以我们日常中口语中容易将TCP/IP与以太网技术混在一起说。其实是不同层级的技术。。来波赞吧发布于 2016-08-16 11:18赞同 45320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13>基础知识——以太网(Ethernet )_以太网基础-CSDN博客
><13>基础知识——以太网(Ethernet )_以太网基础-CSDN博客
<13>基础知识——以太网(Ethernet )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3-07-14 14:40:43 发布
Dark_Ice_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3-07-14 14:40:43 发布
阅读量3.4w
收藏
1.2k
点赞数
152
分类专栏:
网络与路由交换
文章标签:
以太网
交换机
网络
网络通信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274679/article/details/105995323
版权
网络与路由交换
专栏收录该内容
59 篇文章
111 订阅
订阅专栏
目录
以太网概述
以太网——标准和实施
以太网—— 第1层和第2层
逻辑链路控制——连接到上层
MAC——获取到介质的数据
以太网的物理实现
以太网——通过LAN的通信
以太网历史
以太网冲突管理
发展到 1Gbps 及以上速度
以太网帧
帧——封装数据包
以太网MAC 地址
十六进制计数和编址
另一个编址层
以太网单播、组播和广播
以太网MAC
以太网中的MAC
CSMA/CD – 过程
以太网定时
帧间隙和回退
以太网物理层
以太网物理层概述
10 和 和 100 Mbps 以太网
1000 Mbps 以太网
以太网—— 未来选择
集线器和交换机
传统以太网—— 使用集线器
以太网 ——使用交换机
交换机—— 选择性转发
地址解析协议 (ARP)
ARP 过程 – 将IP映射到MAC地址
ARP 过程—— 目的主机在本地网络外
ARP 过程 – 删除地址映射
ARP 广播 – 问题
以太网概述
以太网——标准和实施
1980 年,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 和 Xerox (DIX) 协会发布了第一个以太网标准。 1985 年,本地和城域网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标准委员会发布了 LAN 标准。 以太网在 OSI 模型的下两层,也就是 数据链路层和 物理层上运行。
以太网—— 第1层和第2层
以太网在第 1 层上涉及信号、在介质中传输的比特流、将信号放到介质上的物理组件以及各种拓扑,它在设备之间的通信中扮演主要角色。
数据链路子层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兼容性和计算机通信。
(1)MAC 子层负责将要用于传送信息的物理组件,并且准备通过介质传输的数据。 (2)逻辑链路控制 (LLC) 子层保持通信过程所用物理设备的相对独立性。
逻辑链路控制——连接到上层
对于以太网,IEEE 802.2 标准规范 LLC 子层的功能,而 802.3 标准规范 MAC 子层和物理层的功能。
LLC 子层获取网络协议数据(通常是IPv4 数据包)并加入控制信息,帮助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节点。
第 2 层通过 LLC 与上层通信。
逻辑链路控制(LLC)
1.建立与上层的连接
2.将网络层数据包封装成帧
3.标识网络层协议
4.保持物理设备的相对独立性
MAC——获取到介质的数据
介质访问控制 (MAC) 是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子层的下半层,由硬件(NIC)实现 以太网 MAC 子层主要有两项职责 (1)数据封装 (2)介质访问控制
数据封装:帧定界、编址、错误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对于将帧放入介质中和从介质中取下帧实施控制、介质恢复
以太网的物理实现
以太网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因素: (1)维护的简便性 (2)整合新技术的功能 (3)可靠性 (4)安装和升级成本 在当今的网络中,以太网使用UTP 铜缆和光缆通过集线器和交换机等中间设备连接网络设备。
以太网——通过LAN的通信
以太网历史
以太网技术基础最早起步于 1970 年,是在一个叫做 Alohanet 的计划中提出来的。 以太网第一个版本融入了一种称为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冲突检测 (CSMA/CD) 的介质访问方法。 CSMA/CD 负责管理多台设备通过一个共享物理介质通信时产生的问题。
以太网的早期版本使用同轴电缆在总线拓扑中连接计算机。 粗缆 (10BASE5) 细缆 (10BASE2) 最初的同轴粗缆和同轴细缆等物理介质被早期的 UTP 类电缆所取代。 物理拓扑也改为使用集线器的星型拓扑。
以太网冲突管理
(1)传统的以太网---半双工 基于共享的介质,每次只有一个站点能够成功发送。 随着更多的设备加入以太网,帧的冲突量大幅增加。
(2)当前的以太网---全双工 交换机可以隔离每个端口,只将帧发送到正确的目的地(如果目的地已知),而不是发送每个帧到每台设备,数据的流动因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发展到 1Gbps 及以上速度
一些设计和安装都很优秀的现代网络,其设备和电缆可能只需要略加升级,便能以更高的速度运行。这种功能具有降低网络总拥有成本的优点。
在以太网中使用光缆后,电缆连接距离大幅延长,使 LAN 与 WAN 之间的差异没那么明显了。 以太网最初局限于单一建筑物中的 LAN 电缆系统,后来扩展到建筑物之间,而现在可以覆盖一个城市,称之为城域网 (MAN)。
以太网帧
帧——封装数据包
以太网帧结构向第 3 层 PDU 添加帧头和帧尾来封装所发送的报文。 以太网帧有两种样式:IEEE 802.3(原始)和修订后的 IEEE 802.3(Ethernet)。
“前导码”(7 个字节)和“帧首定界符 (SFD)”(1 个字节)字段用于同步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目的 MAC 地址”字段(6 个字节)是预定接收方的标识符。
“源 MAC 地址”字段(6 个字节)标识帧的源网卡或接口。
“长度/类型”字段(2 个字节)定义帧的数据字段的准确长度。
“数据”和“填充位”字段(46 - 1500 个字节)包含来自较高层次的封装数据(一般是第 3 层 PDU 或更常见的 IPv4 数据包)。
“帧校验序列 (FCS)”字段(4 个字节)用于检测帧中的错误。它使用循环冗余校验(CRC)。发送设备在帧的 FCS 字段中包含 CRC 的结果。
以太网MAC 地址
为协助确定以太网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创建了称为介质访问控制 (MAC) 地址的唯一标识符。 MAC 编址作为第 2 层 PDU 的一部分添加上去。 以太网 MAC 地址是一种表示为 12 个十六进制数字的 48 位二进制值。
IEEE 要求厂商遵守两条简单的规定: 分配给网卡或其它以太网设备的所有 MAC 地址都必须使用厂商分配的 OUI 作为前 3个字节。 OUI 相同的所有 MAC 地址的最后 3 个字节必须是唯一的值(厂商代码或序列号)。 MAC 地址通常称为烧录地址 (BIA),因为它被烧录到网卡的 ROM(只读存储器)中。
十六进制计数和编址
十六进制 ("Hex") 是以 16 为基数的计数系统使用数字 0 到 9 和字母 A 到 F。 十六进制通常以 0x 前导的文本值(如 0x73)或 16 为下标的值表示。
十六进制用于表示以太网 MAC 地址和 IP V6 地址。. 你已经在 Wireshark 的 Packets Byte(数据包字节)窗格见过十六进制,在那里十六进制用于表示帧和数据包中的二进制值。
另一个编址层
OSI 数据链路层(第 2 层)物理编址,是作为以太网 MAC 地址实现的,用于通过本地介质传输帧。 IPv4 地址等网络层(第 3 层)地址普遍存在的源和目的端都理解的逻辑编址。.
以太网单播、组播和广播
在以太网中,第 2 层单播、组播和广播通信会使用不同的 MAC 地址。 单播 MAC 地址是帧从一台发送设备发送到一台目的设备时使用的唯一地址。
发送广播时,数据包以主机部分全部为一 (1) 的地址作为目的 IP 地址。这种地址计数法表示本地网络(广播域)中的所有主机都将接收和处理该数据包。 许多网络协议,如动态主机配臵协议 (DHCP) 和地址解析协议 (ARP) 等,都使用广播。
组播地址允许源设备向一组设备发送数据包。 属于某一组播组的设备都被分配了该组播组 IP 地址。组播地址的范围为 224.0.0.0到 239.255.255.255。
以太网MAC
以太网中的MAC
以太网使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 来检测和处理冲突,并管理通信的恢复。 设备可以确定能够发送的时间。当设备检测到没有其它计算机在传送帧或载波信号时,就会发送其要发送的内容。
CSMA/CD – 过程
载波侦听---在 CSMA/CD 访问方法中,要发送报文的所有网络设 备在发送之前必须侦听。多路访问---如果设备之间的距离导致一台设备的信号延时,则另一台设备可能没有检测到信号,从而也开始发送。 冲突检测---当设备处于侦听模式时,可以检测共享介质中发生的冲突。 堵塞信号和随机回退---发送设备检测到冲突之后,将发出堵塞信号。这种堵塞信号用于通知其它设备发生了冲突,以便它们调用回退算法。回退算法将使所有设备在随机时间内停止发送,以让冲突消除。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
1.在传输之前侦听——监控介质中是否有流量
2.在传输之前侦听——检测到载波信号
3.等待指定的时间——信号通过。稍后重试
4.在传输之前侦听——监控介质中是否有流量
5.未检测到载波信号——计算机传输
6.在传输之前侦听——监控介质中是否有流量
7.未检测到载波信号——计算机传输
8.发送冲突
9.发出堵塞信号
10.回退定时器——稍后重试
如图所示,集线器互连成一个称为“扩展星型”的物理拓扑。扩展星型可以极大地扩展冲突域。 通过一台集线器或一系列直接相连的集线器访问公共介质的相连设备称为冲突域。冲突域也称为网段。 集线器和中继器因此会影响冲突域大小的增长。
以太网定时
发送的电信号需要一定的时间(延时)传播(传送)到电缆。信号路径中的每台集线器或中继器在将比特从一个端口转发到下一个端口时,都会增加延时时间。 这种累加的延时将会增大冲突发生的机率,因为侦听节点可能会在集线器或中继器处理报文时跳变成发送信号。
吞吐量速度为 10 Mbps 及以下的以太网通信是异步通信。这种环境下的异步通信意味着,每台接收设备将使用 8 个字节的定时信息来使接收电路与传入的数据同步,然后丢弃这 8 个字节。 吞吐量为 100 Mbps 及更高的以太网通信是同步通信。这种环境下的同步通信表示不需要定时信息。但是,由于兼容性的原因“前导码”和“帧首定界符 (SFD)”字段仍然存在。
不管介质速度如何,将比特发送到介质并在介质上侦听到它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比特时间。 实际计算的碰撞槽时间刚好比在冲突域的最远两点之间发送所需的理论时间长,与另一个时间最近的发送发生冲突,然后让冲突碎片返回发送站点而被检测到。
帧间隙和回退
以太网标准要求两个非冲突帧之间有最小的间隙。这样,介质在发送上一个帧后将获得稳定的时间,设备也获得了处理帧的时间。 此时间称为帧间隙,其长度是从一个帧的 FCS 字段最后一位到下一个帧的“前导码”第一位。
只要一检测到冲突,发送设备就会发送一个 32 位“堵塞”信号以强调该冲突。这可确保 LAN 中的所有设备都能检测到冲突。
回退定时:冲突发生后,所有设备都让电缆变成空闲(各自等待一个完整的帧间隙),发送有冲突的设备必须再等待一段时间,然后才可以重新发送冲突的帧,这段等待时间会逐渐增长。
以太网物理层
以太网物理层概述
以太网遵守 IEEE 802.3 标准。目前为通过光缆和双绞线电缆的运行定义 了四种数据速率: (1)10 Mbps - 10Base-T 以太网 (2)100 Mbps - 快速以太网 (3)1000 Mbps - 千兆以太网 (4)10 Gbps - 万兆以太网
10 和 和 100 Mbps 以太网
主要的 10 Mbps 以太网包括: (1)使用同轴粗缆的 10BASE5 (2)使用同轴细缆的 10BASE2 (3)使用 3 类/5 类非屏蔽双绞线电缆的 10BASE-T
100 Mbps 以太网也称为快速以太网,可以使用双绞线铜缆或光纤介质来实现。最常见的 100 Mbps 以太网有: (1)使用 5 类或更高规格 UTP 电缆的 100BASE-TX (2)使用光缆的 100BASE-FX
1000 Mbps 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标准的开发产生了 UTP 铜缆、单模光缆和多模光缆的规格。 1000BASE-T 以太网使用全部四对 5 类或更高规格的 UTP 电缆提供全双工发送。
与 UTP 相比,光纤千兆以太网 - 1000BASE-SX 和 1000BASE-LX 有以下优势:无杂信、体积小,并且无需中继的距离远,带宽高。
以太网—— 未来选择
IEEE 802.3ae 标准经过改编,纳入了 10 Gbps - 通过光缆进行的全双工发送。 万兆以太网 (10GbE) 在不断发展,不仅用于 LAN,而且用于 WAN 和 MAN。 千兆以太网现已得到广泛采用,万兆产品也在不断增加,但 IEEE 和万兆以太网联盟仍未继续研究 40、100 甚至 160-Gbps 的标准。
集线器和交换机
传统以太网—— 使用集线器
传统以太网使用集线器来连接 LAN 网段中的节点。集线器不执行任何类型的通信过滤,而是将所有比特转发到其连接的每台设备。
以太网 ——使用交换机
交换机可以将 LAN 细分为多个单独的冲突域,其每个端口都代表一个单独的冲突域,为该端口连接的节点提供完全的介质带宽。
在所有节点直接连接到交换机的 LAN 中,网络的吞吐量大幅增加。这种增加主要缘于三个原因: (1)每个端口有专用的带宽 (2)没有冲突的环境 (3)全双工操作
交换机—— 选择性转发
以太网交换机选择性地将个别帧从接收端口转发到连接目的节点的端口。 交换机维护着一个表,称为MAC 表。该表将目的 MAC 地址与用于连接节点的端口进行比对。
以太网 LAN 交换机采用五种基本操作来实现其用途: 获取、过期、泛洪、选择性转发、过滤
地址解析协议 (ARP)
ARP 过程 – 将IP映射到MAC地址
ARP 协议具有两项基本功能: (1)将 IPv4 地址解析为 MAC 地址;(2)维护映射的缓存
具体的ARP转发过程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网络基础知识之ARP协议》
ARP 过程—— 目的主机在本地网络外
如果目的 IPv4 主机不在本地网络上,则源节点需要将帧传送到作为网关的路由器接口,或用于到达该目的地的下一跳。
源节点将使用网关的 MAC 地址作为帧(其中含有发往其它网络上主机的 IPv4 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使用 ARP 代理时,就好像路由器接口是具有 ARP 请求所请求的 IPv4 地址的主机一样。 另一种使用代理 ARP 的情况是:主机认为它已经直接连接到目的主机所在的逻辑网络。如果主机配臵了错误的掩码,通常会发生这种情况。 还有一种使用代理 ARP 的情况是主机没有配臵默认网关。代理 ARP 可以帮助网络中的设备到达远程子网,而无需配臵路由或默认网关。
ARP 过程 – 删除地址映射
对于每台设备,ARP 缓存定时器将会删除在指定时间内未使用的 ARP 条目。具体时间取决于设备及其操作系统。
ARP 广播 – 问题
介质开销 安全性--ARP 欺骗/ ARP 毒化
优惠劵
Dark_Ice_
关注
关注
152
点赞
踩
12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打赏
知道了
3
评论
<13>基础知识——以太网(Ethernet )
目录以太网概述以太网——标准和实施以太网—— 第1层和第2层逻辑链路控制——连接到上层MAC——获取到介质的数据以太网的物理实现以太网——通过LAN的通信以太网历史以太网冲突管理发展到 1Gbps 及以上速度以太网帧帧——封装数据包以太网MAC 地址十六进制计数和编址另一个编址层以太网单播、组播和广播以太网MAC以太网中的MA...
复制链接
扫一扫
专栏目录
以太网是什么?看完明白了【史上最详细介绍】
xiaomanong2的博客
05-12
3万+
以太网是什么?
以太网(Ethernet)最早是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的局域网组网规范,1980年DEC、Intel和Xe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了初版Ethernet规范—DIX 1.0,1982年这三家公司又推出了修改版本DIX 2.0,并将其提交给EEE 802工作组,经IEEEE成员修改并通过后,成为IEEE的正式标准,并编号为IEEE 802.3。虽然Ethernet规范和IEEE 802.3规范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认为Ethernet和正IEEE 802.3是兼容的。
以太网是应用最广泛的
android 以太网 添加设置Ethernet
11-27
android在设置中添加以太网ethernet方法, 在可以是学习框架的一种好方法。
3 条评论
您还未登录,请先
登录
后发表或查看评论
以太网学习(1)--简介
飞翔的卡布达的博客
03-19
9855
目录
一、以太网简介
二、STM32MAC简介
三、 LAN8720简介
1)LAN8720地址设置
3)LAN8720寄存器
四、以太网DMA描述符
学习教程以STM32F4XX硬件平台进行学习。
一、以太网简介
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是目前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他的传输介质可以是光纤或双绞线,简单来说,以太网就是一种在局域网中,把附近的所有设备都连接起来,使得他们之间可以进行通讯的技术。
以太网的基本特征是多个站点都连接在一个总线上,所有的工作站都在不断地向总线上发出监听.
以太网(Ethernet)入门了解
公众号:风景邮递Yuan的博客
07-13
4385
以太网是一种标准化的网络通信协议,它定义了在网络上传输数据的方式。以太网使用一种称为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的机制来避免数据冲突。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物理传输介质,可以在短距离内实现高速数据传输。以太网是一种重要的局域网通信协议,自1970年代中期问世以来,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发展,以太网不断演进和完善,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本站其他模板样例文章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结构和表达方式;
网络学习-4.以太网基础
qq_31476855的博客
06-10
760
1.基本概念
以太网( Ethernet )是现实世界中最普遍的一种计算机网络,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协议。以太网协议定义了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标准,从而将不同的计算机设备连接在一起。以太网设备组网的基本元素有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光纤和普通网线以及以太网协议和通讯规则。以太网中网络数据连接的端口就是以太网接口。
2.以太网帧
在以太网链路上的数据包称作以太帧。以太帧起始部分由前导码和帧开始符组成。后面紧跟着一个以太网报头,以MAC地址说明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帧的中部是该帧负载的包含其他协议报头的
以太网及网络工作原理一
weixin_42227328的博客
12-06
5401
1、WAN、LAN和以太网简介
介绍以太网(Ethernet)我们首先要与广域网(WAN)、局域网(LAN)这两种概念区分开来,广域网(WAN),WAN我们常在家用路由上看到这个接口,WAN是由无数局域网构成,提供网络服务,让公司和个人通过公网进行查询、上传、下载这些服务。WAN的基础设施通常是网络运营商建设,并提供网络服务,比如国内电信、移动、联通,还有国内现在提供硬件铁塔公司。
局域网设施由企业、个人所组建,规模比较小,主要办公使用,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等功能。局域网可大可小,大型公
以太网(Ethernet)相关基础知识
Already8888的博客
05-17
1万+
以太网Ethernet
•Ethernet Cabling
•Manchester Encoding
•The Ethernet MAC Sublayer Protocol
•The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 Algorithm
•Ethernet Performance
•Switched Ethernet
以太网电缆
从上到下,分别是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
术语10base5的含义是:它使用基带信号运行在10Mbps的...
基础知识——以太网(Ethernet )
季秊爱桃楸的博客
07-14
3771
1980 年,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 和 Xerox (DIX) 协会发布了第一个以太网标准。1985 年,本地和城域网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标准委员会发布了 LAN 标准。以太网在 OSI 模型的下两层,也就是 数据链路层和 物理层上运行。以太网遵守 IEEE 802.3 标准。目前为通过光缆和双绞线电缆的运行定义了四种数据速率:(1)10 Mbps - 10Base-T 以太网(2)100 Mbps - 快速以太网。
以太网基础知识
NowOrNever
02-18
1万+
什么是4B/5B编码?
4B/5B编码是百兆以太网(即快速以太网)中线路层编码类型之一,就是用5bit的二进制数来表示4bit二进制数,映射方式如下表所示:
为什么要进行4B/5B编码?
在通信网络中,接收端需要从接收数据中恢复时钟信息来保证同步,这就需要线路中所传输的二进制码流有足够多的跳变,即不能有过多连续的高电平或低电平,否则无法提取时钟信息。
Manchester(曼切斯特)编
计算机网络——物理层
qq_46440190的博客
05-14
5511
计算机网络——物理层
涉及内容如下:
(一)通信基础
信道、信号、带宽、码元、波特、速率
奈奎斯特定理与香农定理、编码与调制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数据报与虚电路
(二)传输介质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与无线传输介质;物理层接口的特性
(三)物理层设备
中继器、集线器
1.1 通信基础
1.1.1 基本概念
1、信号
连续变化的数据(信号)称为模拟数据(模拟信号)
取值仅允许为有限的几个离散数值的数据(信号)称为数字数据(数字信号)
2、码元
码元是指用一个固定时长的信号波形(数字脉冲)表示一
IP、TCP、UDP数据包长度问题
Alisa_xf的博客
03-15
1844
概念:
以太网(Ethernet)数据帧的长度必须在46-1500字节之间,这是由以太网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这个1500字节被称为链路层的MTU(最大传输单元). 但这并不是指链路层的长度被限制在1500字节,其实这这个MTU指的是链路层的数据区.并不包括链路层的首部和尾部的18个字节.
所以,事实上,这个1500字节就是网络层IP数据报的长度限制.
因为IP数据报...
以太网相关
03-16
以太网通路实现,设计两条用于10BASE-T 和 100BASE-TX 的发送通路,使其成为支持 10M/100M 传输速率 PHY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分析车载以太网基础知识
01-14
本文将从入门者的角度,讲解车载以太网中的重要知识。 01车载以太网的组成 车载以太网用于连接汽车内不同电气设备的一种网络,从而满足车载环境中一些特殊需求,它与传统以太网不尽相同,车载以太网主要...
计算机网络基础——以太网
03-24
西门子公司对于以太网的视频教程.详细的介绍了以太网和网络基础和深入知识,可以值得看一看。
以太网基础知识.ppt
07-18
以太网原理,讲解以太网的发展史,是很好的入门资料,
10Mbps以太网Ethernet的几种形式分别介绍
10-01
本文将详细介绍10Mbps以太网Ethernet的几种形式,需要了解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VRP基础(华为设备操作系统)
热门推荐
Dragon的博客
05-06
1万+
目录
1.VRP简介
(1)前言
(2)什么是VRP
2.VRP命令行
(1)用户视图
(2)系统视图
(3)接口视图
(4)用户权限级别与命令级别的对应关系
(5)命令行的使用
【1】进入命令视图
【2】退出命令视图
【3】在线帮助
【4】快捷键
3.基本配置
【1】配置设备名称
【2】配置设备系统时钟
【3】配置设备IP地址
4.Telnet简介
5.基础...
<5>路由基础——路由汇总
Dragon的博客
05-13
1万+
前言
随着业务对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加,网络规模在逐渐变大。对于一个大规模的网络来说,路由器或者其他具备路由功能的设备势必需要维护大量的路由表项,未来维护臃肿的路由表,这些设备就不得不耗费大量的资源。当然,在一个规模更大的路由表中进行查询时,路由器也会显得更加吃力。因此在保证网络中的路由器到各个网段都具备IP可达性的同时,如何减少设备的路由表规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路由汇总定义
一个网络如果具备科学的IP编址,并且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减少设备路由表规模的。其中一个非常常见而且又有效的办
以太网交换基础 TCP/IP
最新发布
08-18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它通过物理层的设备(如以太网线)来传输数据。以太网交换基础是指使用以太网交换机来建立局域网内的连接和通信。交换机可以理解为位于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的设备,它通过学习和转发数据帧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路由。而TCP/IP是一套协议簇,包括互联网层和传输层,其中互联网层负责数据的传输和路由,传输层则负责建立可靠的连接和传输数据。在TCP/IP分层中,以太网交换基础主要处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并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互联网层和传输层功能来实现与TCP/IP协议的通信。因此,以太网交换基础和TCP/IP是相互配合的技术,以太网交换基础为TCP/IP协议提供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支持,使得TCP/IP协议能够在局域网中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和通信。123
#### 引用[.reference_title]
- *1* *2* *3* [TCP/IP基础知识——TCP/IP分层模型](https://blog.csdn.net/qq_38386085/article/details/117903055)[target="_blank" data-report-click={"spm":"1018.2226.3001.9630","extra":{"utm_source":"vip_chatgpt_common_search_pc_result","utm_medium":"distribute.pc_search_result.none-task-cask-2~all~insert_cask~default-1-null.142^v92^chatsearchT0_1"}}] [.reference_item style="max-width: 100%"]
[ .reference_list ]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非常没帮助
没帮助
一般
有帮助
非常有帮助
提交
Dark_Ice_
CSDN认证博客专家
CSDN认证企业博客
码龄6年
暂无认证
359
原创
2万+
周排名
5万+
总排名
70万+
访问
等级
8142
积分
790
粉丝
776
获赞
102
评论
5895
收藏
私信
关注
热门文章
<13>基础知识——以太网(Ethernet )
34627
服务器概念、组成和架构详解
33540
Istio 是啥?一文带你彻底了解
27590
详解k8s的4种Service类型
19396
【H3C模拟器】静态路由配置(两个基础实验)
17488
分类专栏
网络与路由交换
59篇
网络与路由交换实验
26篇
Linux 云计算技术
68篇
Linux集群管理教程
15篇
Linux网络服务&数据库教程
20篇
Linux系统管理
11篇
虚拟化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环境搭建
8篇
IT文章
41篇
心得体会 | 技术认证
25篇
分布式技术 | 监控技术
16篇
Shell | Python | Go
6篇
数据库技术
1篇
MySQL 数据库
12篇
Windows
2篇
Docker | Kuebrnetes
50篇
K3s
15篇
大数据技术
5篇
最新评论
经典!服务端 TCP 连接的 TIME_WAIT 过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恋喵大鲤鱼:
请问如何缩短 MSL 呢?
【Docker】Docker 镜像仓库
阿J~:
支持博主,欢迎回赞哦~
03-K3S 安装-要求及选项
fuuhoo:
为啥国内源有的版本没有呢,比如1.23.6
【Docker】Docker 镜像仓库
D2508848470:
现在dockerhub是要翻墙了吗,打不开了
服务器概念、组成和架构详解
2301_80028422:
如果你的编程能力高的话,可以自己搭建服务器
您愿意向朋友推荐“博客详情页”吗?
强烈不推荐
不推荐
一般般
推荐
强烈推荐
提交
最新文章
【Docker】Docker 项目实战
【Docker】Docker 可视化图表 Portainer
【Docker】Docker Swarm 容器编排
2023年37篇
2022年52篇
2021年43篇
2020年244篇
目录
目录
分类专栏
网络与路由交换
59篇
网络与路由交换实验
26篇
Linux 云计算技术
68篇
Linux集群管理教程
15篇
Linux网络服务&数据库教程
20篇
Linux系统管理
11篇
虚拟化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环境搭建
8篇
IT文章
41篇
心得体会 | 技术认证
25篇
分布式技术 | 监控技术
16篇
Shell | Python | Go
6篇
数据库技术
1篇
MySQL 数据库
12篇
Windows
2篇
Docker | Kuebrnetes
50篇
K3s
15篇
大数据技术
5篇
目录
评论 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到【灌水乐园】发言
查看更多评论
添加红包
祝福语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数量
个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总金额
元
红包金额最低5元
余额支付
当前余额3.43元
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元
取消
确定
下一步
知道了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Dark_Ice_
你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核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元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